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于員工薪酬調整的主要依據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員工的績效考核,三是員工所處的崗位,四是員工的個人能力,五是市場的宏觀經濟環境。石油企業性質多半為國企,而且作為地位非常重要的能源部門之一,因此對管理者對于薪酬調整方面更加嚴謹慎重。在對薪酬進行調整之前,應該對同行業員工職位薪酬現狀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調整依據可以有以下幾種:一是參考業內其他企業的同等薪酬水平對企業職工的薪酬進行調整;二是參考員工的績效考核因素,對于這種情況,主要針對的是以績效為主要考核標準的部門,所有員工的薪酬都是與其工作的績效掛鉤的,主要通過績效成績考核來進行薪酬的分配和調整。三是由員工所處的崗位因素來進行薪酬分配,依據不同員工所處的不同崗位對其薪酬進行等級分配,隨著崗位的調動,薪酬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管理者應當及時做好薪酬的調整工作。四是員工能力考核因素,員工的能力提升,業績或績效也隨之提升,因此薪酬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地激勵員工不斷對工作能力進行自覺提升,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良好的發展。
2.薪酬管理的作用
2.1激勵作用
任何企業在薪酬管理中,都需要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薪酬獎勵機制,用以激勵員工提升工作成績,員工得到獎勵,成績被認同,之后為了得到更多獎勵,一定會自覺提高工作能力,更加認真地工作并且積極參與到工作中,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企業對員工的獎勵也不僅僅局限于薪酬,會隨著員工的職位升遷有所增長,因此實行等級獎勵制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對員工進行激勵,使其努力向更高的職位前進,從而做出更優秀的業績。前文中作者曾提到過,石油企業性質較為特殊,為大型國有企業,因此管理者在職位升遷等獎勵上必須要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對于職位升遷和薪酬獎勵都必須要有詳細的績效考核成績和業務等級考試成績為依據,從而減少員工對獎勵的合理性進行猜疑,保證獎勵薪酬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而且為了保證薪酬分配合理,彰顯公平性和透明性,在進行薪酬管理與分配的時候,讓員工參與到薪酬的制定中,或者以公開考核等形式使得薪酬制度符合員工的需求。職位薪酬評比的方法盡可能簡單易懂,要把相關的信息以詳細報表形式進行公開,以減少猜疑,保證薪酬的公平、公正。與此同時可以在企業內各處設置意見箱,了解員工對薪酬管理的疑問,解決員工疑問,完善薪酬制度。
2.2可以有效提高員工工作績效
在石油企業的薪酬管理中,管理者將薪酬管理與員工的工作績效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最大限度上做到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以績效和薪酬掛鉤的形式不斷激勵員工積極參與日常的生產工作中。在對薪酬的管理上,一定要注重對員工工作績效薪酬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完整的薪酬績效制度,從而加強薪酬的激勵和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導向作用。
2.3優化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對于石油企業而言,對薪酬管理的加強,也是一個優化人力資源的過程,高薪酬自然會吸引大批高水平的優秀人才加入企業,使企業不斷發展,從而提高石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而言之,如果企業不能夠對薪酬水平做出及時科學和有效的調整,最終只能被時代所淘汰。因為企業的薪酬水平較低,不但不能吸引到新鮮血液融入企業,甚至連企業原有的優秀人才也會因為薪酬待遇的不合理而大量的流失。因此就要求管理者在進行薪酬分配的時候,要盡最大可能結合行業內的薪酬水平并綜合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薪酬水平做出合理的調整,只有科學合理的薪酬水平才能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良好的優化。
2.4薪酬管理完善等級薪酬結構
在石油企業薪酬管理中,完善等級薪酬結構,可以激發員工不斷完善自身的業務水平,從而整體帶動企業的不斷發展。然而在等級薪酬結構的完善中,管理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只有公正的制度才可以真正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尤其是在石油企業這樣的國有企業當中,等級薪酬結構的完善是至關重要的,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企業內部崗位升遷時必須要加強透明度和公開度,以及依據的公信力。如果升遷的理由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不是能者居上而是關系居上,暗箱操作居上,在引起員工的猜忌之后這套薪酬制度也就成了擺設,因為它在員工意識中已經喪失了公平性,對員工不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管理者在對薪酬進行分配和調整的時候,除了要對員工績效能力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核并做好行業內薪酬水平調研并兼顧宏觀經濟環境的同時,還應當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作為石油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對薪酬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保證企業的薪酬制度系統可以平穩的運行,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管理者對薪酬水平的及時調整,有利于企業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使薪酬管理的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與此同時還可以為企業補充大量新鮮血液,吸納更多優秀人才進駐,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石油企業的快速發展。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由于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長沙中心城區、新城區各個區域的城市建設容量均尋求突破控規中規定的容積率,尤其是中心城區,新開發項目不斷突破原有容積率與建筑高度,導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不斷增長而帶來各種城市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緣于城市規劃建設面臨各類不確定因素,既有城市土地經濟價值增長引領容量增長的內在因素,又有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實施、農民安置和國企改制引發的社會穩定等各種政策因素,更有現行控規編制技術不成熟、控制指標的確定缺乏科學性的技術因素。如何在未來紛繁蕪雜的不確定因素中尋求相對適度的框架減少不確定因素對規劃造成的沖擊與影響,規劃管理單元的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目的是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提出的影響評價范圍,在適度的范圍內調控城市建設容量的增長,應對相對迅速、同時又呈現相對分散的城市開發建設行為不斷尋求突破規定容量的訴求,為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合理的研究范圍。
1.1基于城市規劃管理的角度
為了更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規劃編制完成,但是對于某一地塊而言,可能在不同的規劃中提出了不同的控制要求,這些不同的控制要求,有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而對于具體的規劃管理經辦人員來說,缺乏一個明確清晰的管理依據。因此,一方面,為了實現高效的規劃管理,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規劃管理平臺,將各類相關信息進行整理、歸類,對需要進行控制的內容一一明確,以便規劃管理有據可依。
第二方面,劃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有利于規范規劃調整行為,以管理單元的控制要素為規劃管理的執行依據,確保城市各類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的承載力在正常范圍之內,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
1.2基于城市規劃編制的角度
基于城市規劃編制角度的指導意義,在于可以為詳細規劃提供較為詳細和系統的控制要求。在以往的詳細規劃編制過程中,由于缺乏“區域”控制的指導,導致各片控制性詳細規劃之間缺乏銜接,區域范圍內控制失調。而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劃定,則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國內外相關概念解析
2.1國內外相關概念介紹(表1)
2.2借鑒與啟示(表2)
由上可見,國外以及國內各地的正在研究或已經實施的單元概念主要是體現了規劃單元作為城市管理基本單位的方面,再結合各地的現實情況,形成適合于當地的規劃管理體系。在單元的劃定方面大多結合當地的情況,根據一定的界線劃定原則(如:行政界線、行政街道、上層次規劃指導、自然界線、控規單元界線等),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基本單元,再針對各個不同的單元制定相應的規劃控制要求,以對下一層次的規劃作為指導并便于城市規劃管理的實施。
綜上所述,將城市劃分為規模適度、界限明確的單元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的重要經驗。
3長沙市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解讀
3.1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概念界定
為了便于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在長沙市行政區范圍內,以已編控規界限為基礎,劃分若干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規模適度,主導功能相對突出,具有穩定可延續的邊界,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用地范圍――以便規劃管理部門進行對應管理。
3.2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劃分
3.2.1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的確定方法
(1)具有主導發展方向,同時具有合適的輻射范圍;
(2)主導功能相對突出,配套設施相對完善;
(3)地價相對接近,土地開發相對均質;
(4)被城市快速交通系統或主要干道圍合;
(5)被山體、河流等自然界線圍合;
(6)區、鎮、鄉、街道辦等行政界線;
(7)學區、交通小區、停車、公共綠地等其他界線。
3.2.2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劃分的影響因素
(1)與已有規劃及新編規劃的銜接。已有的上層次規劃中的相關規劃要求是基于更為宏觀層面的全局考慮,為了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的合理性,應對其相關的規劃要求予以落實。
(2)行政界線。行政界線是劃分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重要依據,考慮到城市規劃管理實施中的可行性,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界線一般不跨越行政界線。
(3)學區界線。學區是教育設施布點的專項劃分界線,是落實與評價教育設施配套體系的依據,也是本次研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界線之一,尤其是居住用地調整頻繁的情況下,教育設施影響評價范圍是制定規劃管理單元的主要依據之一。
(4)街道辦、居委會界線。社區與街道辦界線具有歷史遺留多種問題,許多界線依據原有自然界線進行劃分,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界線很難再能適應管理的需要,有必要進行調整,社區規劃將是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需要。
(5)交通小區界線。交通小區界線是針對交通分析和交通影響評價的專項界線,交通小區劃分也相對較小,相對控規分規而言,交通小區界線難以與控規、分規界線吻合,但作為完整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應處于多個交通小區覆蓋范圍中,不應出現管理單元跨越交通小區的現象,也就是說,同一交通小區只能出現在一個規劃管理單元當中。
(6)地價分區界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其目的之一是為規劃編制與調整提供論證范圍,地價同類區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價值潛力,對于密度分區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本次規劃管理單元分界線應與地價分區界線相吻合。
(7)主導功能屬性的考慮。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劃定應考慮主導功能屬性的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將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城市區域,如武廣高鐵客運站及其周邊地區、大學城地區劃分為獨立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并應考慮其主導功能未來的發展態勢,將其周邊一定的區域也納入其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范圍內,保證其主導功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4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的作用及意義
4.1規范規劃調整,確保城市規劃管理的貫徹實施
對規劃調整中調整較多的內容進行強制性控制,例如容積率、綠地等,避免因為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導致區域范圍內的功能失調。
4.2提高編制成果的科學性,真正實現其法定功能
建立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在管理單元內將以后在總體規劃指導下陸續編制的各類規劃進行整合,服務規劃管理。
4.3實現城市規劃的動態維護,為規劃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規劃動態評估的基礎平臺,定期對管理單元內的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配套情況進行總結,研究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為規劃政策的出臺提供科學依據。
4.4成為上層次規劃與控規間的有效銜接,完善規劃管理體系
4.5建立穩定延續性的邊界范圍,作為控規編制的工作框架,避免出現各個片區的疏漏和重疊。
5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具體內容
5.1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的劃定
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具體范圍為03版總規確定的長沙市規劃區范圍加上已納入大河西先導區范圍內的寧鄉縣部分,總面積約為1621km2。綜合各項因素,共將其劃分為39個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根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各自相對主導的功能,分別將其確定為:商業商務區、綜合發展區、綜合居住區、文教發展區、傳媒娛樂產業區、對外交通發展區、工業發展區、生態協調區、綜合產業發展區、創意產業與科技研發區、城市功能拓展區等幾種主導屬性;規模從10.6km2到133.8km2不等。
5.2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控制要素
5.2.1控制內容選取的基本原則
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產生是基于城市快速發展和擴張下的一系列城市問題的產生,因此,我們選取要素的出發點即是緩解這些城市問題,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1)城市建設用地總體平衡原則。
主要體現在控制城市各類用地性質的調整方面――具體通過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來實現――嚴格控制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實際上控制了城市居住用地的規模,防止大量的其他城市建設用地轉變為居住用地,而使片區實際功能未能按規劃意圖實現,屬強制性指標。
(2)確保城市總體空間格局和功能布局的有效落實原則。
主要是通過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主導屬性的控制來實現――主導屬性是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主導性質的概況與描述。具體指:綜合發展區、商業商務區、綜合居住區、傳媒娛樂產業區、文教發展區、工業發展區、生態協調區、對外交通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創意產業與科技研發區等,屬強制性內容。
(3)確保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承載力的基本原則。
主要是通過對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內居住建筑總面積和對一般容積率的控制來達到。
居住建筑總面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內居住用地的建筑開發總量,屬強制性指標。嚴格控制居住總建筑面積,實際上控制了綜合容積率。規劃管理單元內部分居住地塊適當提高容積率是可行的,但其他居住地塊必須相應降低容積率,這是一個綜合協調的過程,最終保證總建筑面積不突破強制性指標。
一般容積率――本著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在符合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前提下,劃定密度分區,給定各密度分區內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一般容積率,屬指導性指標。給定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容積率,其目的是適當提高土地開發強度,規范控規調整行為。單個地塊容積率在給定的一般容積率范圍內進行的調整屬于正常行為,可使局部地塊的土地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4)對現有公共配套設施用地的保護原則
主要針對城市中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開放空間的公共綠地而言――公共綠地的數量和用地規模屬強制性指標,公共綠地的位置屬指導性指標。嚴格控制公共綠地的數量與規模,實際上有效保證了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些公共綠地在城市建設中最容易被侵占,但又是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政府部門有責任予以保障的。
5.2.2具體控制內容
控制要素包括主導屬性、用地規模、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居住用地面積控制上下限、單元內人口容量、單元內居住建筑容量、一般容積率控制、密度分區、綠地控制等九個控制內容。
以長沙市密度分區一區為例。(表3)
6結語
長沙市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提出是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宏觀經濟背景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技術手段,目的是為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執行依據,但是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一方面規劃管理單元本身的信息以及數據需要進行動態的維護,另一方面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本身的各項控制內容及標準也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顧翠紅,魏清泉.香港的用地分類與規劃控制,經濟地理,2007.1.
[2]姚存卓,周建軍.從規劃管理體制的制約析上海市編制單元規劃的改進方向,規劃師,2007.
[3]王朝暉、師雁、孫翔.廣州市城市規劃管理圖則研究,城市規劃,2003.12.
[4]陳偉.城市規劃對地價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上海城市規劃,2005.3.
[5]唐自來,付磊.城市密度分區研究--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城市規劃匯刊,2003.4.
[6]田莉.美國區劃的尷尬,城市規劃匯刊,2004.4.
摘要:分析了長沙市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產生的背景,介紹了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控制內容和影響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定的因素,提出了將規劃綜合管理單元作為城市規劃編制和管理平臺的新思路,以期對市場經濟行為影響下的城市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與規范化進行有益的探索。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在我們這個時代,在我們這片熱土上,“建設之車”在高速奔馳。一方面,我們的規劃設計者在繁榮的市場經濟服務中已成為空間生產者,他們為不同的客戶規劃著“程式化”的藍圖。
另一方面,我國新生的規劃設計市場尚不成熟,許多客戶本身毫無經驗,企劃過程十分混亂。因而,對于規劃設計單位來說,這是一個絕對的“賣方”市場,如果有能力在相同的時間內做3個項目,為什么只做1個?因為幾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買單。
這是經濟時代的產物,“需求決定一切”——這是一條經久不變的市場規律。
在規劃設計中,被用得最多的詞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生態化”,而規劃設計中最容易被忽視、也常常被忽視的內容就是“生活”—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許多規劃設計不顧最基本的場地要求,將任意“拼貼”“拷貝”的城市空間形態隨處“移植”。從本質上講,一種城市空間形態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它與其產生的歷史、人文、氣候、地理環境相適應、協調,城市空間模式的形成需要時間積累,逐步創造,有機形成,決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與剛學習美術的入門者一樣,我國國內的規劃設計者是規劃設計市場的入門者,傳統的中國文化,在短時間內無法創造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規劃之路,“臨摹”成為惟一出路,這并非不可取,問題的關鍵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實上一些毫無實踐經驗的規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一進入市場便能跟著做大型項目,還沒等他們完全明白過來,便已進入生產狀態,他們缺少一個經驗傳承與積累的過程。“缺乏判斷”,已成為許多青年規劃師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齊備、目標混亂”來形容當前的規劃設計市場,并不為過。
我國有13億人口,居世界第一,國土面積為960萬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國住宅竣工面積為12億8千萬m2,這大約是日本(1億100萬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尋找合作事務所時,發現主持事務所的大都是從國營大設計院出來,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做著相當于區域規劃尺度的項目[1].旺盛的市場需求把許多年青人推向了規劃設計舞臺的前沿。
規劃設計者是市場中的產品供應者,市場的另一端是“客戶群”,即各級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形象工程”往往來自政府,“炒作工程”則來自開發商,由于這些“客戶”對基本的建設程序把握不當,在未進行理性、正規的立項可行性研究或經濟分析之前,就匆匆進入形態規劃設計階段,導致招標成果脫離實際,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2].
在上述情況下,某些大型規劃設計項目的邀標,選擇了在策劃和規劃上并非其所長的境內、外規劃建筑事務所,使其憑著設計師個人的想象、設計觀點和手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僅靠走馬觀花的調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數據,便做出了一個個“大手筆”的規劃,其實際效果和長遠效益顯然是不可靠的。
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應該怎么做?
2、競爭與合作—規劃設計市場中的業內人士
我國國內規劃設計市場主要有3類設計單位:國內規劃設計院、境外公司、民營設計事務所或咨詢公司。目前,雖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許多國際性的項目,但規劃設計市場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導。另外,新興的民營建筑事務所發展速度很快,其潛力不可小看。
在國有規劃設計院改制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趨勢。
一部分設計院在改制的同時,采用了兼并重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戶群迅速增強—伴隨市場的擴張,產值大幅度增加,這其中行業調整的產值大于行業重組的產值。2001年3月,同濟規劃建筑設計院與上海同濟規劃建筑設計院總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濟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通過股份轉換,同濟大學成為設計院的主要持股人,其產值從1998年的0.45億元發展到2003年的4.5億元。同樣,華東、上海兩院攜手組建了上海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之后陸續兼并了其它設計院,2003年,它的產值超過了5億元[3].
在民營設計公司里,有國內知名專家,“海歸派”開辦的設計事務所,也有在國內經濟轉型和市場轉軌時期萌生的,掛靠在大中設計院旗下的中小型設計公司,這類公司良莠并存,設計水平參差不齊,與大設計院相比,民營公司機制活,包袱輕,在市場中如魚得水。一般來說,直接從事單一的規劃設計業務的民營公司比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為主,規劃業務處于次要地位,這與我國規劃編制的審批程序與資質要求相關,許多民營公司即便有實力進行規劃編制,但也需要與國有的規劃設計院合作,才能具有規劃資質。
在沖擊規劃設計市場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團”,這些境外公司在開拓國內市場時,一般先雇傭具有海外學習與工作經歷的華人,然后進入中國地區成立辦事處,公司在中國以國際公司的品牌來運作項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國建筑師和規劃師直接介入,不找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傾向,他們希望住在中國,生活在中國,做中國的規劃設計業務,但這是極少的現象。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已達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設項目的規模一般與中國國內相差甚遠。國外的城市規劃師一般成立咨詢機構,而非事務所,由于建筑師事務所有時也涉獵城市設計等項目,因此,進入內地的許多國外設計機構本身所從事的業務背景往往是建筑設計而非城市規劃。
目前,國內規劃設計項目的運作,常常出現幾個單位合作的情況,比如,某城市規劃院與境外公司合作,這種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國際背景與設計經驗、國際取費標準,另一方面可依靠國內規劃院的管理與資質,在市場上取得雙贏的結果。
更多情況下,國內、國外設計單位之間處于一種明顯的競爭關系,許多大型的規劃設計投標都由國外公司與國內設計院、民營公司一同競爭,在同樣的業務能力水平下,管理能力與市場開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現有的資源,使業務管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現,并不斷開拓新的社會資源的能力)成為規劃設計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常常利用國內設計公司與規劃院的資質,以及國內人力資本的優勢,創造出更多的利潤回報;而國內規劃設計單位則利用固有的社會關系、資質與業務渠道,在與境外公司的合作與競爭中學習對方的管理經驗與文化,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自主的核心競爭力。國內規劃設計市場不乏優秀的人力資源,這些資源是競爭力的集聚點,但卻往往易被資本雄厚、管理經驗豐富的境外公司吸引,開展業務需要人力,因此,失去優秀的設計人才就意味著失去市場。
我國許多城市規劃設計院在“改制”中,由于沒有充分考慮第一線規劃工作者的境遇,從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這種制度變遷,意味著私營公司與境外公司的市場份額愈來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種遺憾—市場運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質是人性,這也體現了城市規劃最根本的目標—“以人為本”,而隨著規劃設計市場化的開始,許多打著“以人為本”旗號的規劃正在破壞著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們常常在文章中讀到國際化與地域化的爭論,這種爭論是膚淺的,其深層次的內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沖突。
從生活上對人的關懷是最溫柔的舉動,而在中國利益驅動下的規劃設計市場,還無法達到這個深度,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而這種缺憾將影響許多人的一生,因為他們必須面對別人為他們規劃的生活場景,在喧囂的都市里,人們在心底無聲地吶喊:“還我們一片廣闊的天空,還我們一個安靜的生活,給我們一個清潔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過程的結晶,當前規劃設計市場所實踐的每一步都將影響城市未來的文化形態。市場最基本的規律是“供需關系決定市場價格”,這條規律無關乎社會關懷與道德倫理,而城市規劃最本真的價值指向卻是一種對市民大眾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關懷,因此,可以說,城市規劃的市場競爭應該體現在這個價值基礎上,而不是供求關系。目前,規劃設計市場也已認識到如果以設計取費作為衡量準則,會導致價值取向的偏離。
城市規劃文化在市場運作下已逐步體現出時代要求,許多業內人士已經認識到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形態規劃,更應關注、研究城市發展的核心與動力,即城市政治、經濟與社會內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加行業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應體現城市規劃的基本價值取向,城市規劃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規劃師作為實踐層面的操作者,應時刻不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否則,隨著業務量與收入的增長,城市規劃的文化價值卻被淡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甚至是缺憾。因為形態與平面構圖無法解決城市發展所帶來的人口、交通、就業等實際問題,城市規劃綜合考慮城市發展,已是勢在必行的行業變革,這是市場化運作下城市規劃必須面對的課題。
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也許人們還未意識到,規劃方案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塊顏色,都可能與私有財產有關系。過去我們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為大家”,人們習慣了忽視個體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調整利益關系,如今面對這一矛盾,人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技術儲備[4].
4、大家都有“殺手锏”—規劃設計市場的管理工具
規劃設計市場的運作需要最基本的供需關系:城市政府是最大的委托者,其次是利益集團(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與集體),而受委托者一般是規劃設計單位或個人。介入市場最深的是利益集團,它們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運作者。政府往往著重于全面平衡各方利益,推動社會、經濟平衡與良性發展。因此在總體規劃的層面下,政府還會制定一系列的法規條例來約束利益集團的市場運作,規范土地運營的市場行為。
在我國規劃設計市場的運作過程中,政府既是外部環境的營造者,又是最大的委托人,政府最大的管理工具是法規與政策,這是推動或制約規劃設計市場的先決條件。隨著政府向服務功能轉型,其委托人的角色也將逐漸淡化,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可以防止權力集中所導致的腐敗行為。
在市場化過程中,利益集團的管理工具—價格杠桿是最基本的經濟手段。正是這個來自客戶端的“價格杠桿”,促使規劃設計單位努力從“品牌”“服務”“經驗”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身價,因為這些是衡量規劃設計單位身價的砝碼。
當前,我們制定的收費標準仍是一個底線,無法指導市場運營的實際取費。在實際運營中,隨著城市規劃收費標準日趨多元化,許多有品牌的規劃設計單位憑借實力可以拿到超過國家標準幾倍的規劃設計費用,而許多私營的規劃設計公司卻很難收取到國家規定標準的設計費。市場的游戲規則是“適者生存”,畢竟市場運作不同于規劃設計業務本身,利益集團更看重的是品牌、實力與業績,這是定價的出發點,如果你是規劃設計市場的新秀,那么就必須經受市場的考驗。
規劃設計單位在市場中并非沒有主動權,成功的規劃設計公司往往有3個秘訣:第一是和諧的內部環境;第二是有效的市場策略;第三是優秀的規劃設計人才。三者缺一不可。許多設計公司具備了第一條與第三條,但往往缺少第二條,因為規劃設計單位的市場策略制定者、實施者往往是業務人員,在市場經驗與運作能力上的欠缺,使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大打折扣,這也是“新秀”公司難以成長的內部因素之一。
規劃設計單位的市場管理工具是行業規范,設計人員對行業規范的熟悉程度是公司介入市場的一個先決條件,經驗是規劃設計單位的寶貴財富。
對規劃師個人而言,市場準入制度是取得“注冊規劃師”資格,另外,行業協會的“規劃師職責”也是制約規劃師個人行為的標準。美國持證規劃師學會的《道德與職業操守守則》規定了規劃師的四大職責:第一是規劃師對公眾的職責,向公眾利益負責是規劃師的首要職責;第二是規劃師對客戶、雇主的職責;第三是規劃師對行業和同行的職責;第四是規劃師的自我職責,規劃師必須努力提高職業素質、工作效率及知識水平。
因此,可以說行業協會或學會對規劃設計市場的規范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是將城市規劃行業的基本價值定位在公眾利益的基礎上,使規劃師的個人行為在受到市場價格杠桿的侵擾下,依然保持該行業的獨立與尊嚴制度。
5、建立的學術探討—“破”與“立”的辯證關系
經常聽到新上任的市長抱怨:城市規劃落后了。細細琢磨這種批評可能有兩種含義:一是覺得城市規劃行業過于保守,大家都忙著擴規模,上臺階,你卻經常“潑冷水”,一會兒強調珍惜土地資源,一會兒呼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二是說城市規劃的理論、觀念和方法落后了,至今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4].
其實,市場管理涉及更多的是操作層面的內容,可以拿來進行學術探討的主要是制度建設方面的內容。我國規劃設計市場的培育與國家政府行政職能的轉換有直接的關系,如前文所述,只有政府從市場中脫離,更多地站在市場外部環境建設、服務與監督職能上來引導市場,規劃設計市場的組織才能更趨多元化。
我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我國現行管理體制的缺陷,主要表現在3個缺位上:一是省和地市(州)兩級政府對下級城鄉規劃的指導、協調、監督的職能缺位;二是在城鄉規劃的實施過程中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監督職能缺位;三是對‘長官意識’‘亂指揮’制約的缺位”[5].
另有規劃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漫長的審批和核定周期,使許多城市長時間處在合法的總體規劃不好用,實施的總體規劃不合法的尷尬境地”[6],這說明,當前規劃設計市場的外部環境仍有待于改革與轉型,低效率的管理制度已經成為制約規劃設計市場高效運作的一個“瓶頸”。
浙江省建設廳城市規劃處姚昭暉副處長指出了我國當前的城市規劃面臨的五大矛盾與問題。這五大矛盾是:①城市規劃的戰略性與政府任期政績顯化性之間的矛盾;②城市的擴張性和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③城市規劃利益的整體性與開發商利益的局部性之間的矛盾;④城市規劃過程的封閉性與規劃工作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⑤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7].這些矛盾集中體現了目前社會制度轉型期間的城市規劃現狀,也是當前規劃設計市場外部環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另外,問題中有4個問題與市場管理有關,如第5點“管理職能被肢解”具體表現為規劃職能被分割,規劃空間被分割,專業規劃各自為政的現象,這與政府監督職能的地位有直接關系;第6點“管理依據模糊”導致規劃決策與實施管理機構權力重疊,造成管理上隨意性很大;第7點“違法處罰”只有象征意義,很難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第8點“社會監督缺位”—由于規劃管理工作是封閉運行的,公眾不了解規劃的內容,也沒有途徑進行監督,雖然規劃的民主化一直在被倡導,但是土地權屬關系一直很模糊,這是導致公眾無法介入規劃監督的直接原因。在市場機制下,只有當具有明確歸屬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才有可能引起糾紛。如果利益對象的責任不明確,公眾利益就很難得到應有的保障,所謂“公地的悲哀”,皆出于斯。
我國的工程建設管理在市場運作中有監理制度,而在規劃設計市場中還缺少這個環節。許多設計款的給付,項目各階段的責任關系,都需要一個中立與公正的第三方。只有建立起規劃監督制度,在委托和被委托方之間才有協調者,才能在市場環境中既維護甲方的利益,又不損害乙方的利益。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1.1信息采集與
城市環境信息不僅包括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局部的和整體的,還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術用于城市綜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觀和微觀、動態和靜態的綜合信息,從而實時可實現綜合、系統的城市環境信息采集。遙感(RS)是一種非接觸式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快捷、實時、動態地獲取空間信息的能力。RS技術給地形圖等基本資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綠地等城市各種專題信息的提取與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經濟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RS和GPS的相結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規劃和綜合管理的信息能夠及時、準確、經濟的更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利用方便了規劃方案的信息、網上公布、意見征集和動態查詢,提高了公眾參與度,改變了傳統的單方參與模式,變單方參與為多方參與。提高城市規劃的法律基礎和群眾基礎。
1.2動態監測
城市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于城市空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有必要對城市發展和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和監測。城市的變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發展變化的城市而言,及時的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尤為必要。其關鍵在于建立合理的監測模型,并對信息及時有效的處理,從而實現對城市變化的動態監測。我們可以依靠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和數據處理能力,利用選定的監測模型,可對多源城市信息進行處理,從中找出城市發展演變的規律。
1.3城市規劃管理應用
以地理空間信息為其綜合管理的基礎的城市規劃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設項目的管理。對于要立案的項目,我們可以借助于GIS數據庫信息系統向提供相應的信息,以此作為檢查項目受理情況和工作周期的依據。在項目審批階段,我們可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讓審批人員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應具體情況,以利于進一步的施工工作。總之,以GIS技術為核心的集成系統來實現整個城市規劃管理的方法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具體的應用如利用GIS平臺上建立城市規劃設計、管理及信息建庫3個環節銜接的電子報批系統。同時形成“一書兩證”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改變傳統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提高城市綜合管理的科學性。
1.4模擬分析與預測
城市發展演變的過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城市規劃的定量分析更進一步實現。城市發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沒有的具體數據為城市規劃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在城市管理中3S技術成為了城市環境演變模擬和預測的有力工具。GIS數據庫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現狀路網密度、出行距離和時間、交通可達性、公交服務半徑進行合理性評價,結合專業軟件能進行城市交通的規劃預測、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開展交通環境容量影響評價。遙感技術可以用于對道路的勘測設計,利用該系統可以迅速實現對路線所經過地區相應的地形、地貌等進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讀。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三庫一體(影像數據庫、矢量圖形庫、數字高程模型)技術可以進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現和環境模擬,更新和改變了傳統的規劃和分析模式,這也是城市規劃和分析的一大進步。
1.5現狀評價與分析
城市的發展變化,對于城市化進程至關重要,對于城市環境的分析與評價,傳統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現階段,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方面也對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S技術在城市規劃、城市工程建設、城市環境維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3S技術通過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將城市的大量信息儲存在龐大的數據庫中。針對具體問題,只要選定主要的因子,通過模擬和模型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分析,就能夠大致了解到問題的基本狀況,從而及時的采取相應解決措施。
2結論
以上的事例說明,計算機技術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技術保障,從而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加快了我國城市化進程。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從城市化的戰略需求看,城市規劃必須注重統籌發展
城市規劃是繼承過去、創造今天、預測未來的一門科學。搞好城市規劃,必須從城市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統籌考慮局部與全局、近期與遠期、條條與塊塊的關系,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寬。
在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謀劃城市發展。當前的城市競爭已經不是單一城市間的競爭,而是城市區域或城市集團的競爭。目前我國城鎮體系規劃中,仍然沿用傳統的等級結構和職能結構劃分標準,這與經濟全球化、區域發展一體化的結構體系極不相稱,導致區域內部發展不協調,發展戰略和規劃各自獨立,造成區域內部產業結構低層次重復和區域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長三角地區城市定位趨同,城市間缺乏應有的產業分工,16個中心城市中,選擇汽車產業的有11個,選擇石化產業的有8個,選擇通信產業的有12個。因此城市規劃必須跳出城市自身,將城市融入所處的城市群分工體系,培育一體化的消費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市場和旅游市場等。
從城市統籌發展的大戰略上謀劃城市發展。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城鄉差距呈擴大趨勢,延緩了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制約了城市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們在城市規劃中,要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合理謀劃城市發展的空間布局,統籌安排城鄉的工業、交通、道路、商業、文化、醫療、衛生、體育以及各項設施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農業與工業、城市與農村、城鄉生產要素布局的統籌發展,城鄉互動、以城帶鄉、城鄉一體,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三位一體,同步發展。
從城市化的客觀選擇看,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
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當前,城市形象成為熱門話題,城市發展呈現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個性的轉變,城市個性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
打好“文化牌”,彰顯文化特征。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個時代都在城市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許多建筑遮蔽著朝代的更替、歷史的興衰,但如今卻被大型商場和高聳的塔樓逐步代替,越來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記憶”,“失去”了自己的歷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處理舊城更新和古建筑保護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鑒。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威尼斯,還是現代國際大都市巴黎、紐約、芝加哥,座座堪稱文化藝術宮殿、建筑博物館,處處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進這些城市,就仿佛走進了他們的歷史。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建設與繼承的關系,在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否則,城市一旦失去歷史陳跡,猶如人失去鮮明的個性,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而遺憾卻是永遠的。
打好“環境牌”,彰顯空間特征。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處于蘇北平原的宿遷市,發揮華東凈水、凈土、凈空的生態優勢,大力實施“生態宿遷”的發展戰略,以“西楚雄風、酒都花鄉,河清湖秀、生態樂園”為區域生態定位,全力打造生態品牌,建設“煙波水世界,綠色夢家園”,城市環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顯藝術特征。城市應當成為開放式建筑工藝品博物館,絕大多數城市建筑物都應當按照有藝術觀賞價值的標準來打造。市政府、車站、學校、藝術館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藝品的標準來設計和建設;臨街建筑物應當講究優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觀、柔和的色調。整個城市和每一條街道都要對建筑物的風格、造型、色調、高度等因素有明確的要求,反對出現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賦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藝術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個性的現代化城市。
從城市化的內在要求看,城市規劃必須注重生產力布局
城市發展的核心,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必須有強有力的產業作為支撐。城市規劃應當深入研究城市發展定位,為城市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為提高城市競爭力提供根本保障。
合理布局專業園。園區經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載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正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些園區以一種制度化的安排為紐帶,以創新型的政策為保證,能在較短時期內形成具有鮮明產業特色及企業、產品特色的園區經濟。政府工作的著力點,要著眼于園區經濟發展方向,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加快園區規模化、集約化開發與建設。在專業園區布點上,要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內,與城市功能定位、資源環境、產業基礎相協調;在園區企業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適度集中、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合理布局產業群。產業集群是城市經濟的增長點,是城市經濟的核心支柱,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中,應當采取產業集群的基本戰略,培育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發展產業集群要有利于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使區域經濟進一步集聚,發展進一步規范,優勢進一步發揮。規劃發展產業群要著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三級層次上構筑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要著眼于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構筑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地區優勢;著眼于跨區域聯合與合作,通過要素資源的市場化整合,發展空間和泛空間的各種形式的城市聯盟,在區域貿易和各種形式的貿易區框架下構筑產業集聚的新的發展態勢。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土地儲備需與城市規劃緊密配合城市土地儲備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得到規劃、計劃、建設、財政、土地管理等城市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支持和配合。部門之間配合互動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城市土地儲備的運作成本。例如,政府將城市土地納入儲備庫后,如果規劃條件不能及時明確,城市土地就無法及時推向市場,而城市土地的儲備時間越長,資金的壓力就越大,勢必影響城市土地的再投放和資金回籠。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儲備機構往往與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分屬不同系統,只進行一些簡單的業務往來。比如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土地儲備中心與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業務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儲備中心擬定土地儲備計劃后,交由規劃部門核查會簽,主要是確定規劃用地范圍和用地性質;二是在辦理儲備土地的前期許可和后期出讓時,由規劃部門根據批準的詳細規劃核定規劃條件。可以看出,這種業務關系更多地流于程式,比較機械。事實上,土地儲備應當與城市規劃建立非常密切的互動關系。
從法律法規看,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用地單位和個人應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城市規劃法》也明確規定,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服從規劃管理。因此,土地儲備必須要遵循規劃先行、服從規劃的原則,其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對宏觀,主要對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做出限定,而城市規劃則是從操作層面為土地儲備工作提供具體的規定和要求,成為土地儲備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據。
從經濟效益看,土地儲備一個重要的效益來源是土地增值帶來的回報,從而形成土地經營的健康資金鏈。儲備土地的增值大體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通過儲備期內城市建設的完善、城市品位的提高而帶來的普遍增值;二是用地性質的轉變,如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帶來的性質增值;三是建筑容量的提高帶來的數量增值。城市規劃則是實現以上三種增值的必要途徑和手段。
從操作層面看,我國過去的土地政策造成了現在一些土地的權屬關系比較分散和復雜,如果全部回購,將給處于啟動階段的土地儲備機構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通過城市規劃指導下的“規劃儲備”方式,可以將一些已列入改造計劃但近期收購難度較大的土地,先納入規劃儲備庫,再根據市場條件變化,擇機進行儲備。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土地儲備機構的資金流轉壓力。
土地儲備實施過程中城市規劃的全程參與通常來說,土地儲備工作分為收購、儲備和出讓三個階段,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土地儲備的作用、實現土地儲備的價值,就必須使城市規劃工作貫穿于這三個階段之中。1,收購階段.規劃部門需配合土地儲備機構重點解決的問題是:
(1)確定儲備土地的選址和范圍。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合或應當納入土地儲備的范圍。從用地類別看,經營性用地,比如居住、商貿、娛樂以及部分工業用地,可以納入土地儲備的范圍;從用地選址看,土地儲備應集中資金重點儲備政府規劃的增值潛力大的土地,例如規劃大型公園周邊土地、規劃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土地等。因此,規劃部門應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從用地性質、區位、周邊規劃發展等多方面,幫助土地儲備機構有重點地確定儲備對象,特別是選擇當前市場形勢下易被投資者接受的地塊作為土地儲備對象。
(2)為土地的儲備方式、時限等提供參考意見。如果土地儲備機構對所有可儲備的土地都通過征購、)置換等直接儲備方式進行儲備,將可能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和投資風險。規劃部門可以配合土地儲備機構,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將一些近期增值空間有限、儲備難度大或者位于城郊邊緣的地塊納入規劃儲備庫,運用規劃手段對地塊進行控制,待時機成熟再進行儲備。此外。對于已明確進行儲備的土地,規劃部門也應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對儲備時限提出建議,與土地儲備機構共同確定短期、中期土地出讓計劃,使土地出讓計劃同城市規劃結合起來,以利于土地利用的連續性和城市規劃配套設施的建設。
2.儲備階段,規劃部門需配合土地儲備機構重點解決的問題是:
(1)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儲備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規劃條件成熟度、政府財力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一般國外城市土地的儲備期為2年~3年,較長的達7年~10年,儲備期內往往賦予土地臨時用途。目前我國對于已儲備土地的臨時使用缺乏相關管理措施,致使儲備土地在未開發前長時間處于荒廢狀態。規劃部門可以根據儲備土地所處的位置、規模以及周邊建設情況,對部分儲備地塊實行年租和短租政策,研究提出儲備土地臨時使用的有關意見和規劃條件。這樣既充分發揮城市土地資源的價值,增加國有土地資
產收益,也有利于滿足一些城市土地的短期需求者,實現規劃資源的合理調配。
(2)地塊詳細規劃的編制。對于尚未編制規劃的土地,在儲備期應由土地儲備機構組織編制詳細規劃,報規劃部門審批。其中,依據各部門綜合討論確定的出讓土地計劃,對近期出讓土地的詳細規劃應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從開發強度、城市景觀、市政配套、公建配套等各個方面細致地做出要求。對于中遠期出讓土地,特別是規劃儲備土地,應更多地從容量限定、路網結構等進行總體控制,便于將來與周邊地塊開發相銜接。在用地性質、容積率等具體規劃參數方面則應留有一定的空間,便于政府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合理調節。
3.出讓階段,規劃部門需配合土地儲備機構重點解決的問題是:
(1)規劃參數的再次核準。對不同用途土地的需求會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而發生波動,因此在儲備土地出讓前,規劃部門應當再次配合土地儲備機構,在已編制詳細規劃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城市建設需要和土地市場的變化,合理選擇出讓地塊,核準出讓地塊的具體規劃設計條件。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調整,并明確詳細的開發條件。
規劃管理論文范文第7篇
傳統的生物保護戰略被動地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將物種運動和生態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景觀控制過程來對待,我們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概念對這種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啟發意義:即景觀的空間構型對生態過程的作用,生物進化空間軌跡與景觀格局設計及景觀阻力與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一個新的探索。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護;景觀生態;景觀規劃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i)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ii)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iii)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見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進行,即(i)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ii)群落層次,(iii)物種層次,(iv)種群層次和(v)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Amstel等1988;Selm1988)。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i)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ii)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iii)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iv)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v)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
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ii)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iii)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Edwin1991)。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i)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ii)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iii)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iftingMosai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指導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簡稱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棲息地的消失;(ii)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iii)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iv)過度開發利用;(v)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i)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ii)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iii)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v)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i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見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
1995)。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Forman1979;Harris
1984),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
1995)。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指導。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ViableMini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見Wilcox1980),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見McNee1y1992)。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Yu,1995a-b,1996a)。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見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詳見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Erwin1991)。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見HarrisandSheck1991)。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見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ii)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iii)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
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i)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i)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Forman1990,1995)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
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Harrs1984)。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Erwin1991)。
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
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用景觀阻力來衡量景觀中棲息地島嶼的隔離狀態在景觀生態規劃中具有重要意義(Forman1995)。
景觀阻力根據景觀介面特征和距離來衡量物種穿越景觀時遇到的阻力。其中一個最具有吸引力的阻力計算模型是最小累積阻力模型(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即MCR)(Knaapen等1992;Yu1995a-b,1996a)。根據MCR可以得到一個阻力表面。根據阻力表面的上的某些空間屬性,包括點線面特征可以判別對控制生態流和運動有關鍵意義的潛在的戰略性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即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進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可以使生物保護和景觀改變具有高效性(Yu1995a-c,1996a-b)。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284.html規劃管理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全民健身運動標語11-09
排水安全隱患及整改意見范文8篇08-15
公司應急預案07-25
元宵節發朋友圈的句子02-19
春中學班主任工作計劃01-30
公務員轉正工作總結簡短(六篇)10-14
初中生讀書心得體會11-13
金工實習工作心得體會模板08-16
化壓力為動力的中考寫作素材12-25
我家的鴿子作文200字12-10
歷代名人故事10-26
泡溫泉小學生三年級作文10-12
云南師范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比怎么樣?11-28
2024江海職業技術學院在吉林如何招生08-19
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練習題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