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1
【論文摘要】上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護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證“老有所養”成為一個急迫的問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遷、人口流動性的加大,傳統的家庭照顧模式又面臨挑戰。醫療護理與生活護理的邊界不清,帶來過度住院問題,造成醫療保險基金的嚴重壓力。建立老年護理制度,成為探索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一種途徑。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同時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從1999年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社會的護理需求日益緊迫。
1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養老難以為繼,而設施養老不僅不符合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且嚴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養老機構560家,床位6.98萬張。設施養老供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只能以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方式應對未來更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以居家養老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國95%的老人過著家庭生活,英國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里,因此,我國探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就成為一種必然。發達國家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同時,也建立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種服務,進行社區照顧,這種家庭與社區結合的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養老模式的借鑒。
目前我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老年護理服務提供不足;二是護理費用負擔沉重。據老齡辦13前發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顯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滿足率卻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務滿足率為22.61%,護理服務則僅為8.3%。居家護理不足,導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醫院護理代替居家護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絕出院的情況經常發生,理由就是出院后無人照料。僅以上海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為例,其所負擔的上海城鎮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醫療費用比為1:3.5,醫改實施前為1:2。對2001年_2o07年醫保支付范圍內醫療費用分析可知,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門診次均費用無顯著差別,而住院次均費用有顯著差別。老年人醫療費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規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護理途徑而過度住院,造成醫?;鸬睦速M。由于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往往并無明確的邊界,導致監管困難,而過度監管又會造成社會矛盾,因此,為控制過度住院的費用必須另辟蹊徑。
在老年護理保險推出以前,各國無論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均不負擔護理費用,參保人為轉移護理費用而過度住院,出現制度缺陷下的投機行為。投保疾病保險或養老保險之類保險的老年人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大量老年人長期的住院費用加劇了各國醫療保險支出。為規避道德風險,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經營者也希望建立專門的老年護理保險。對此,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建立老年護理保險,通過護理保險將解決老年人的生活護理問題,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節約醫療保險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啟示我國建立老年護理保險既有必要也很可行。護理保險是指借助國家或社會力量,對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生活護理服務。與養老退休金從經濟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護理保險是集治療、護理、生活于一體的一種保障方式,通過對老年人的身心護理,使其度過愉快的晚年。通過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把護理問題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有護理需求的人員,特別是老年人的護理問題。由于國情和傳統不同,各國實施的方法也各具特點,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1)單獨作為法定的護理保險制度,這以德國、以色列等國為代表;(2)作為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部分,這以荷蘭等國為代表;(3)實施基本以實物給付的護理服務制度,這以丹麥等國為代表;(4)實行以公費負擔的護理津貼制度,這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稅收作財源(居民稅);(4)是以嚴格的給付條件為基礎,屬于老人社會福利的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德國和日本。
美國以商業性的老年護理保險為主,一般采用現金直接給付護理費用。目前美國老年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一樣,有向“管理式看護”方向發展的趨勢,許多保險公司介入護理服務市場,將保險服務與護理服務結合起來使得實物護理服務的給付增加。德國建立了單獨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的原則,所有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人員都必須參加護理保險。護理保險提供在宅和住院兩類護理,并承擔一些相關的其它費用。日本實施強制性的護理保險,65歲以上人員保險費從養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歲人員在繳納醫療保險費時繳納護理保險費。護理保險采取實物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按照專門機構認定的等級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2上海建立老年護理保險試點的設想
上海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平均水平更為提前,且呈現出高齡化、發展迅速等特點。根據市統計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8萬人,占總人口的8.9%;15~64歲的人口為1408萬人,占79.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萬人,占11.9%。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檢測統計信息發布的數據,至2006年末,全市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年撫養系數為28.1%。雖然尚處于社會經濟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但對未來的挑戰不容忽視。
為解決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海打造“9073”服務格局,即90%家庭養老、7%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2008年起居家養老的對象從主要面對6o歲以上、生活自理困難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寬到8o周歲以上、獨居或純老家庭的本市城鎮戶籍、月養老金低于全市城鎮企業月平均養老金的老人,經過評估給與養老服務補貼和養老服務專項護理補貼。但相比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退休參保人員,符合目前居家養老申請的老人只占相當小比例,且有相當大部分人群并不重疊。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退休職工普遍存在的居家養老問題,有必要進行老年護理保險試點,探索符合上海情況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保基金結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鸾Y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6給付條件
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需要按照對參保對象的評估情況設立不同等級的給付比例和時限。評估必須堅持公平、公開,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牽頭在醫院設立專門評估部門,并有一定的社區工作者參加。每~年或兩年重新進行一次評估,以使護理等級適應實際情況。可以參照日本模式,65歲申請護理的參保人必須在限定的情況種類中。65歲以上參保人申請護理時,經過專業機構評估護理等級。可以探討將adl作為確定護理級別主要依據的可行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等級評估標準。護理保險按評估等級支付相應護理費用,并確定一定的自負比例。
2.7相關措施
護理保險不僅涉及到保險費用給付,更重要的是護理水平的提高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這就需要增加護理人員包括專業和非專業、增加護理培訓,以滿足護理需求。護理保險所籌措的資金使用分為三部分:一是支付專業護理機構護理費用;二是支付以社區服務為代表的非專業護理機構服務費用;三是購買其他護理服務。通過資金使用的導向作用,增加社會對護理服務的投入。
衛生和民政部門需要聯合制定護理事業發展計劃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專業設施護理總量、建立專業護理人員名冊。興辦一批專業護理機構,為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務。鼓勵民間資本投入護理產業,開辦民營護理機構,提升護理總量。其次增加專業護理人員,與衛生院校聯合培養專業護理人員,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第三,鼓勵家庭護理,發展和培訓非專業護理人員,推廣“時間儲蓄”概念,增加社會對護理事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發展ngo組織和公益性社會團體,提供多種護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區老年護理服務設施,5年之內,做到2.5公里半徑內都設有一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和助老服務社。
醫保部門根據護理機構的運營情況將其納入護理保險定點機構中,其中專業護理機構、民營護理機構、非盈利性護理機構、社區老年護理服務設施可按照服務范圍、護理等級按比例進行醫保支付。對參加護理的非專業護理人員,包括家庭成員、義工,由社區計量考核計人護理服務時間儲蓄。借鑒義務獻血的用血機制,時間儲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親屬的護理需求。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療保險;緩解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2-0120-04
大多數人一生醫療費用的80%發生在60歲以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影響重大,主要體現在對醫療保險基金的需求不斷增長。醫療保險基金是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至關重要。隨著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問題令人擔憂。而人今口老齡化直接導致的參保人員結構老化現象,將是可能導致醫療保險基金出險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和支出都較大,總的來說是增加了基金的風險性。
1.老齡化減少了醫療保險基金的供給
目前,全國已有一億多人參加了醫療保險。伴隨著醫療保險覆蓋人群的不斷擴大,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并在加速發展。人均醫療費的增長速度遠大于人均GDP的增長速度。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導致基金潛在的壓力很大。 1993年,全國有291萬參保人,其中退休人員23萬人,占總人數的7.9%;1998年,全國共有1 879萬參保人,其中退休人員369萬人,占總數的19.6%;2003年,全國共有10 902萬參保人,其中退休人員2 927萬人,占總數的26.85%。
1.1 醫療保險的支付隱藏巨大隱患
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的人數在迅速增多,由于醫療保險制度是在原公費、勞保醫療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基金的積累和沉淀,對于實行新制度時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說,他們所需的醫療保險資金就構成一筆“隱性債務”。在沒有其他渠道的資金解決“老人”醫療保險“隱形債務”的前提下,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潛在壓力。
由于老齡化的進程加快,使得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即勞動年齡人口負擔老年人口的系數上升。1980年12.8個在職職工中有1位退休人員,到2003年平均2.4個在職職工中就有1位退休人員。這種現象表明,一方面繳納醫療保險基金費用的人數相對于使用這筆資金的人數在減少,另一方面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的人數卻在迅速擴大。人口老齡化趨勢將使醫療保險基金的繳費人群相對縮小,受益人群相對擴大,這樣的一增一減,參保人員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要確保基金的安全運行,難度將越來越大。
1.2 我國老年參保人員結構性失衡
近幾年來,醫保制度改革取得不斷進展,建立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以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大病醫療救助、公務員醫療補助及商業醫療保險等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的醫療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基金基本實現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但是,從我國老年參保人員結構的變化趨勢看,退休人數的增加與在職職工人數的加速減少并存。2002年我國參保人員中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為2.58∶1,2003年至2004年底,這一比例在不斷的縮小,由2.25∶1下降成為2∶1,僅僅三年時間醫保人員結構就由5個在職人員負擔2個退休人員變成由2個在職人員負擔1個退休人員。自實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參保人員逐步覆蓋至廣大企業職工和社會靈活就業人員,但是,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的趨勢在加速,居民期望壽命的增長,使醫保基金壓力過重。退休人員的增速高于參保人員和基金的增速,所以導致基金的結余率連年遞減,且速度較快,而住院率連年以較快的速度遞增。2002年醫?;鸬慕Y余率為67.72%,住院率為2.2%,2003年基金結余率為43.51%,住院率為3.81%,2004年基金結余率為37.19%,住院率為4.11%。三年間基金的結余率的平均遞減速度為22.54%,而住院率的增長速率為43.41%,人均占有基金絕對額在不斷減少,兩頭夾擊導致基金運行風險凸現。
1.3 我國醫保政策突出體現對退休人員的特殊政策
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88〕44號)規定實行在職職工單基數繳費,退休人員不繳納醫療保險費,退休人員享受的醫療保險待遇高于在職職工,這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從各省(市)醫改具體辦法來看,突出體現了對退休老人的醫療照顧。如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設立了地方附加保險基金,主要用于急診醫療,以及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據統計,地方附加保險基金有94%的支出是用于退休人員。另外,考慮到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退休老人養老金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對這部分人員的起付標準、自負標準及共付標準都定得比在職職工低50%、80%、40%。廣東省對退休老人降低起付標準20%至40%,并提高退休老人個人賬戶計入比例,要高出在職職工的1倍,同時將門診慢性病納入統籌基金支付。
這些對退休老人的特殊政策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老年人的照顧,真正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制度對老年做到“老有所醫”,進一步體現對老年人過去對社會所做貢獻的肯定。
1.4 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加重了社會勞動人口的負擔
人口老齡化改變了我國的撫養比。在目前情況下,由于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醫療費用的儲蓄,他們的醫療費用主要是由現在的社會勞動人口來承擔。但統一籌集資金,現收現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實現互助互濟,社會統籌的醫療保險,把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全部加諸于當時的社會勞動者身上,就會發生醫療保險基金的代際轉移問題,勞動人口不堪重負,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2.老齡化增加了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達到了目前的70歲左右;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前的2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我國幾項主要健康指標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人生七十古來稀”已成為過去,而這令人欣喜的成就背后同時帶來了醫療費用高速增長的隱憂。
2.1 退休人員慢性病、大病、特病過速增長
在老年人口中,發生在心腦血管、代謝、精神、神經系統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幾乎達 70%以上。根據相關報告顯示我國75歲及以上人口當中,只有10%的人成功地保持健康的體魄,在步入老年之后還繼續保持健康之軀的人數實在是少之又少,許多人從50~60歲便開始與各種各樣的頑疾和傷殘糾纏不休,空有很長的壽命卻無法安享晚年。老齡人口在增加,人類壽命在延長,但我國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老齡人士目前患上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及關節炎的機會,比15年前增高。15年前,只有13%的老齡人士患上心臟病,2001年這個比率卻增加至36.5%。人口老齡化還造成了精神疾病發病率和疾病負擔急劇上升,如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患者400萬,每年用于治療癡呆的直接與間接費用達3 000億元人民幣。專家估計,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到21世紀中葉,阿爾茨海默病人總數可能高達總人口的1/10,巨大的開支將對我國的國民經濟構成嚴重威脅。這就說明,醫療費用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對醫療保險基金正常運行構成嚴重威脅。病魔和疼痛始終在困擾著老年人,老齡人口的醫療費用支出為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2.2 人均醫療費用和年齡呈正相關
人均醫療費用和年齡呈正相關,一般情況下,60歲以上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組醫療費用的3~5倍,1998年,根據我國29個省市的醫療保險費用統計表明,在職人員人均醫療費用477元,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1 247元。根據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有關報告反映,即使按1998年的醫療實際費用支出計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量負擔到2025年將增加47%,如果考慮到各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按GDP年增長率同比增長,醫療需求量費用到2025年將達到6萬億元以上,占當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齡化,使醫療需求在整個GDP中比重不斷上升,巨大的財富將被耗盡,有限的醫療保險基金將難以支付日益膨脹的醫療需求,醫療保險基金收支缺口風險加大。
2.3 醫療技術的進步,使費用上升較快
醫學科技的進步與迅速發展,一方面增加了人們戰勝疾病的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直接使醫藥費用大幅度上升,并可能成為日益沉重的社會和個人負擔。
由于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醫藥產品及其相關服務設施無論在品質和效果上都有質的飛躍。隨著醫療水平、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價格昂貴的醫療儀器設備、檢查和治療手段的運用,也是作為科技進步和科研投入成本的回報,醫療服務的價格水平必然相應的上漲,從而導致醫療費用的上漲。醫療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提品價格和數量時,可以偏離市場的實際需求水平。由于健康和疾病風險的不確定性很高,同時醫療服務專業化程度也很高,這導致消費者和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之間信息的嚴重不對稱,造成原本希望利用費用分擔機制由需方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就很難實現,醫療費用的過渡增長仍然難以控制。
2.4 就醫觀念變化提升了醫療費用支出
就醫觀念變化提升了醫療費用支出。隨著醫療水平、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對自身的保健也從原來的單純治療型向保健型和消費型轉變,有的檢查只需B超就行,患者反而是做彩超甚至做CT、磁共振等。有的人病情用國產藥2 000~3 000元就可治療,而要求用進口藥,使醫療費用呈幾倍乃至數十倍的增長。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安放體內置換材料等高額醫用耗材,可以用國產的,偏要用進口材料,例如血管支架,從7 000元到2萬多元不等,安放一個支架相差1萬多元,安放3、4個,費用就相差好幾萬元,本可以二三萬元治好病的,費用一下就上升到十幾萬元,更有甚者安放八萬元的帶膜支架,費用便又呈幾倍增長。
3.醫療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我國參保人群中退休人員所占比例逐漸增大,參保退休人員人均支出的醫療費用普遍偏高,導致了醫療保險基金負擔不斷加重,基金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退休人員的住院發病率是在職人員的1.3倍。醫療費用支出的大幅增長,必將影響統籌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結構,對現有的統賬結合模式造成沖擊。
如何實現醫?;鸬氖罩胶?,既要增收,又要節支,應采取積極的調整和管理措施。一方面社會人群參保率低,結構老化等原因導致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基金的積累性在減弱甚至是萎縮,而政府沒有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在醫療保險基金的征繳中,有一部分企業確因經營困難,交費能力差,不得已欠費,但是還有一部分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也存在無故拖欠保費的繳納,或者漏報瞞報工資基數來逃避繳費,致使資金的籌資水平低。還有許多經濟效益好的單位應參保而不參保,使得醫療保險的社會互濟性得不到體現。這類企業的行為主要原因就是征收手段乏力,社會醫療保險意識不強。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較多,需要經常治療而不能徹底治療,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都支付嚴重不足,且存在較大缺口,參保人不得不用現金支付,再加上缺少合理有效的供方制約機制導致,如醫院亂收費、濫用藥、濫檢查以及藥品生產流通環節虛高定價等問題,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就會顯得統籌基金和個人支付嚴重不足,并給低收入者和體弱多病者帶來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會使他們“因病致窮”或“因病返窮”。
老齡化日益擴張的今天,醫療保障基金籌集的有限性和醫療需求的相對無限性,是醫療保險運行的一對矛盾。而這一矛盾,在目前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的背景下更加凸現出來。改革以來,我國政府投入到衛生醫療事業的資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在全社會醫療總費用中,政府投入比例從1980年的36.4%降至2001年的15.5%。因此,政府要加大向老年人醫療保障事業方面的資金投入。
4.醫療保障籌資機制,實現保障基金注入多元化
4.1 加大政府責任,爭取財政補償
加大政府責任,解決醫療保險制度轉型時期的隱形債務問題,爭取財政補償。解決人口老齡化給醫?;饚淼娘L險問題,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政府應明確在建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調整財政支出機構,提高財政預算中醫療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員參保的人數給醫療保險相應的資金補償,增加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縱觀國際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解決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風險的問題,各國政府都投入了一定的財力物力并在建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過程中積極承擔責任: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給醫療保險一定的資金補償;建立貧困老人的醫療救助制度;針對老年人是慢性病高發人群的特點,建設社區醫療保健站、康復和護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優質低價的服務等。老年醫療保障擴大化不僅需要增加政府的財政投入,向各企業及個人征收保險費,而且需要出售部分國有資產,并有組織地大力提倡民間捐款?;踞t療保險的籌資應以國家立法強制執行,以保證其公平性;不屬于基本醫療保險的部分應以個人積累為主,但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如用于醫療保險的收入免交個人所得稅,企業為職工購買醫療保險的費用,可在稅前列支。
4.2 加強社會保險征繳力度
4.2.1 加強基數審核工作
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與給付構成了政府、企業、個人間的物質利益再分配關系,這種分配關系是否協調,既關系到社會成員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也關系到整個國家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是各國政府應著重研究的問題。各部門應高度重視規范企業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工作。醫療保險費的征繳與繳費基數密切相關,各級經辦機構應當認真檢查,參保單位的繳費基數申報核定是否符合有關規定,分析研究各地區繳費基數偏低的原因,提出規范繳費基數的得力措施。加強配合,嚴把基數申報關。各級企業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在企業醫療保險繳費基數申報審核工作中,要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259號)的規定,規范企業醫療保險繳費基數,切實做好企業醫療保險繳費基數申報審核工作。重申單位繳費基數為本單位參保人員個人繳費基數之和,參保人員個人繳費基數之和小于單位統計年報工資總額的,以統計年報數為單位繳費基數。要采取措施糾正僅按個人繳費基數之和作為單位繳費基數的做法,在全省范圍內必須執行省里的統一政策,各地不能自行其是。對經濟效益好、繳費基數偏低或少報繳費人數的參保單位要進行實地稽核,認真查處少報、漏報繳費基數、繳費人數的行為。對少報、漏報繳費基數的參保單位要嚴格進行整改,限期補繳少繳的養老保險費,切實維護參保職工的合法權益。
4.2.2 合理調整繳費方式,退休人員適度繳費
政府主要負責社會保險中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的保險費用、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與優撫開支,其他部分開支應該由企業和社會成員自己負擔。為了加強個人參加社會保險的責任感,保證社會保障費用的取得,政府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強制個人交納部分社會保險費,這也成為各國在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時普遍認同的原則。合理調整繳費方式。規定參保單位為其退休人員繳納醫療保險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其不繳費只享受待遇帶給醫保基金的壓力,同時可以增強參保退休人員的費用節約意識。由于我國啟動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較晚,退休人員一參保就少繳費或不繳費,這就等于退休人員缺少了30年的基金積累。退休人員沒有積累,而又成為基金的主要消費者,繳費的壓力只能轉嫁到在職人員身上。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設一個30年左右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退休人員應繼續繳費,待醫療保險基金有了一定積累,形成良性循環后,再規定停止繳費的條件。
4.3 擴展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渠道
擴展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渠道。目前醫療保險籌資渠道還比較單一,主要是企業和職工繳費。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職工與退休人員負擔比的提升,醫療保險基金短缺的現象將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擴大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增加基金存量。政府可以嘗試拓寬籌資渠道,如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慈善捐款;從社會福利彩票所籌集的福利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醫療保障事業,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收益也可劃撥一部分用于補償醫療保險費用的開支等。
4.3.1 應將國有股減持所形成的社?;鸢匆欢ū壤齽潛芙o醫?;?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人們過去只是關注到養老保險基金不足的問題,但是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醫療保險基金不足的現象也必將會出現。我國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醫療費用實行實報實銷,并沒有真正提留在職職工退休后的醫療保險費,這一塊費用實際上是沉淀到現在的國有資產上去了。通過國有股減持,國有資產變現實際上就是還原當時的國有資產為現在的退休人員的醫療費用,以彌補退休人員醫療保險費沒有積累的缺口。這樣形成一定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醫?;鸬牟蛔?。
4.3.2 發行醫療保險債券聚攏社會基金
可以發行利率較高的10年期或更長時間的債券,將短期的醫療保險基金的風險分擔到將來的一段時間,減小風險系數,也為收入較高的青年職工在年老時提供醫療基金積累。發行醫療保險債券,一部分充實目前的醫療基金,另一部分用于今后醫保基金的積累。
4.3.3 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慈善捐款
通過福利救質的社會團體和組織來募集資金,是國外許多國家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搞醫療保險也可以通過建立慈善機構,鼓勵社會捐贈。朱基總理曾在《關于職工醫療保障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現在百萬富翁、億萬富翁不少,暴發戶也不少,我們應當號召一下,請他講一點良心,講一點公德,拿一點錢出來搞慈善事業。指明了建立慈善機構,鼓勵社會捐贈的可行性。要保證這一措施能夠行之有效,國家應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建立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如降低稅率或免稅,給予獎勵等。
4.3.4 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活動
社會保障基金是一種可以長期投資的基金,當一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由于宏觀經濟環境良好,只要社會保障基金采取穩健經營,就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收益。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是一種長期投資的行為,它謀求長期而穩定的收益。短期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如果依靠短期的收益來維持社會保障基金的開支,必然會影響社會保障項目的給付水平。所以,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要選擇投資于能夠帶來長期收益的項目。
4.3.5 在社會統籌基礎上的補充商業醫療保險
從我國醫療保障的現狀來看,商業醫療保險的作用遠未充分發揮,同時客觀事實也要求其應成為社會醫療保險的必要補充。在我國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的時期,效率更應成為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追求目標。為此,應逐步提高個人在社會醫療保險中的支付比例,鼓勵個人通過商業醫療保險來彌補社會醫療保險的不足,最終提高商業醫療保險在整個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社會統籌基礎上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它的優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能夠使職工充分享受醫療保險,從常規性疾病到癌癥、器官移植等重病、大病,都能得到治療保障,徹底免除職工后顧之憂;二是能有效控制損失浪費,大大減輕企業和財政的負擔,這是因為作為投保人的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對醫療衛生機構有著較強的監控機制;三是保障額度高,但交費少,參保范圍廣,避免了逆向選擇,有利于商業保險公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斯林.勞動社會保障現狀與前景[J].時事報告,2005,(8):27.
[2]新時期勞動和社會保障重要文獻選編[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中國文獻出版社,2002,2.
[3]烏日圖.醫療保障制度國際比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217~225.
[4]周綠林,李紹華.醫療保險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
[5]胡大洋.人口老齡化與醫療保險[J].中國醫療保險,2004,(2):19~21.
[6]醫保論壇.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醫療保險的影響及其對策建議[J].中國醫療保險,2003,(4):28~30.
[7]盧頤和.淺談人口老齡化對醫保基金的預警風險及對策[J].中國醫療保險,2004,(5):20~23.
[8]李一平.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年齡結構老齡化的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3,(8):14.
[9]李樹海.從“五普”數據看甘肅人口老齡化問題[J].西北人口,2003,(1):39~43.
[10] 云秀清,馬桂云.西部欠發達地區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前沿,2004,(4).
[11]蘭州市統計局編.蘭州年鑒,2003、2004.
[12]中國勞動網[EB/OL]. smehen.省略/ .
[13]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分析[EB/OL]. gs.lss.省略/.
[14] 黃毓慧.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DB/OL].gs.lss.省略.
[15]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挑戰及對策[EB/OL]. 省略/.
[16]聶春雷.關于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再思考[DB/OL].省略.省略/ .
[17]陳秀清. 對醫療保險制度中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幾點思考[J].鎮江醫改,2003,(6).
[18]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EB/OL].省略/llxzyc.htm.
[19]李俊山.醫療保險改革如何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探討[DB/OL]. 省略/.
[20]胡愛平.日本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影響及改革的啟示[J].中國醫療保險,2003,(3):68~70.
[21]張帆.淺析醫療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J].北方經貿,2003,(5):19~20.
[22]官波,孫作明.完善醫療保險基金收支平衡之我見[J].中國衛生經濟,2003,(6):30~31.
[23]董朝暉.我國醫保改革中的隱形債務及解決途徑探討[J].中國衛生經濟,2004,(7):46~47.
[24] 周浩禮,蔡孝恒.21世紀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幾種趨勢[DB/OL]. gs.lss.省略.
[作者簡介]荊煒(1975-),男,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療保險;計劃生育
中圖分類號:F840.684文獻標識碼:A
人口的多少,人口密度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口太多、包袱太重,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衡量,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盡管老齡化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一、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現狀
人口預測表明,未來幾十年內,年齡結構類型不僅將從成年型轉向老年型,而且將向高度老年型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1982~1990年為初露端倪階段,總體上,當時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還不高,處于成年型階段;2000~2020年為加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7%左右上升至超過12%,年齡結構已成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類型,徹底完成了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2020~2050年為高速發展階段,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12%上升到20%以上,人口的年齡結構高度老化。
根據人口學家的研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發達國家老齡化的進程(從成年型到老年型)持續了幾十年至100年時間,如法國用了11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日本用了25年,而我國卻只用了18年。
二是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階段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程度不相適應,提前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
三是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高齡化發展趨勢明顯。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歲以上高齡人口已經達到1,300萬人,且正以平均4.7%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50年將超過1億人口。
四是人口老齡化在地區之間分布不平衡,發達地區先于不發達地區進入老齡化。未雨綢繆是智者的選擇,對于國家也是這樣。按保險理論和國際經驗,現代國家必須在人口老齡化高潮到來的20年前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健康保障制度,才能安然地度過“白潮”。否則,必然會嚴重地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引發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突出影響
人口老齡化不僅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隨著老齡人口體質的衰退、慢性病病人的增加,對醫療保險的影響尤為突出,對醫療保險基金的穩健運行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首先,醫療保險基金是醫療保險制度實施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對醫療保險制度的運行至關重要。人口老齡化對醫保基金的支出和來源都產生了影響。一是老齡化使醫療保險基金的供給減少。我國現行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籌資方式是用人單位和職工的繳費,前者繳費率為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個人繳費率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左右,離退休人員不再負擔醫療保險費,在職職工與離退休人員享受同樣的醫療保險待遇。由于老齡化的進程加快,使得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即勞動年齡人口負擔老年人口的系數(負擔系數)上升。在沒有其他渠道的資金解決老人醫療保險“隱形債務”的前提下,僅靠在職職工繳費來負擔自己和已經退休老人的醫療費用,使醫療保險基金的壓力相當大;二是老齡化使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增加。我國排在人類死亡“疾病譜”最前列的疾病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等。而這些病確實也與年齡有著正相關關系,同時,由于醫學技術的發達,這些疾病可以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得到一定的治療、控制,使原來被壓縮的醫療需求得到釋放,對醫療保險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也導致醫療費用消耗的大幅度增長。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參保人員結構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得醫療保險覆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醫療保險中的退休人員呈現上升趨勢,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日益明顯。老年人比例不斷上升增大了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的壓力。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在醫療服務價格保持不變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醫療費用負擔年遞增率為1.54%。因此,在繳費比例不提高和財政投入不增加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將會給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帶來超支風險,從而沖擊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有不少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保險基金已經入不敷出或已到零界限,參保人員年齡結構老齡化導致的醫療費用大幅度增長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老齡化社會醫療保險對策建議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醫療保險基金所面臨的最大壓力,同時也是醫療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解決醫療保險基金壓力的問題應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向考慮。據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實現多層次覆蓋,改善參保職工年齡結構,讓更多的人在享受健康保護傘的同時,履行繳費義務。一是適應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打破所有制的界限,使醫療保險從國有、城鎮集體單位職工向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員拓展;二是適應就業方式多樣化的特點,打破職工身份界限,使醫療保險從機關事業和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等各種就業形式的社會從業人員拓展。
(二)加大政府責任,解決醫療保險制度轉型時期的隱形債務問題,爭取財政補償。政府應明確在建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調整財政支出機構,提高財政預算中醫療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員參保的人數給醫療保險相應的資金補償,增加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如針對老年人是慢性病高發人群的特點,建設社區醫療保健站、康復和護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優質低價的服務;中央財政對醫療保險基金入不敷出的地區進行財政補貼;建立貧困老人的醫療救助制度,對這些老人的看病就醫提供幫助等。
(三)引導老年人合理就醫,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中,還要注意與醫療服務方式的協調,政府可以通過醫療保險費用補償的激勵機制,如將社區醫院納入定點醫院,在社區醫院就醫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明顯高于大醫院的措施,將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轉向社區,減少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使寶貴的醫療保險基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醫療保險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配套進行。醫院、藥品和醫療保險是醫療衛生事業的三個重要角色,共同擔當著為患者治病的職責。醫療保險制度的順利運行,離不開醫院、藥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配合。但目前醫院體制和藥品市場的改革還沒有到位,阻礙了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進程。比如,醫院的“以藥養醫”和藥品的“虛高定價”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是造成醫療保險基金過度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徹底解決醫院的管理體制、藥品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問題,扭轉藥品虛高定價的局面,確保醫療保險制度的順利實施,使醫療保險基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五)加強對慢性病預防及醫療引導。慢性病具有不可逆轉性和高治療費用的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和亞健康人群的增多,慢性病的治療費用還將急劇增長,這將給醫?;鹪斐沙林貕毫?。應加強對慢性病的預防管理及醫療引導,降低慢性病的發病概率,延緩慢性病的發病時間,為慢性病病人提供持續有效的治療,降低未來潛在的醫療費用支出。同時,把疾病的早期預防納入醫療保險的支付范圍,減少重大疾病的發生,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的利用效益。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媛.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影響.中國衛生經濟,2006.4.
[2]陳紅山.淺談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影響及對策.社會醫療保險文集.
[3]饒克勤等.中國居民健康轉型.衛生服務需求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衛生經濟,2000.19.10.
[4]楊輝等.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現狀的快速調查結果分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1999.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4
[關鍵詞]醫療保障;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農村老年醫療保障
一、研究背景
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和完善,農村養老、醫療資源主要靠家庭提供,農村家庭養老負擔依然很大。農村養老、照料、醫療等資源的不足,使農村老齡問題更為突出,特別是養老保障和醫療問題亟待解決,貧困農村地區情況會更加嚴重。即便在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實施的前提下,農村老人老年醫療保障依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為薄弱環節,并且各方面都大大滯后于城市,依然呈現老人老年保障的城鄉二元結構,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和足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本文以城鄉統籌和保障公平原則為出發點,以提升農村老年醫療保障水平為研究目的,以縮小重慶城市和農村老年醫療保障差異為研究重點,探索城鄉統籌發展且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老年醫療保障體系。
二、數據分析
(一)基本情況
(二)調查結果分析:以城鄉老齡人口醫療保障比較為重點
表2-1:城鄉戶籍老年人口經濟狀況評價比例表
圖2-1:城鄉戶籍老年人口參加醫療保險的比例
表2-2:城鄉戶籍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由誰共同支付
(三)小結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5
關鍵詞:醫保改革;社會性別視角;對策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改革以后新建立起來的上海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方案的準入條件、個人帳戶積累、共負責任等各個方面,指出現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計劃設計過程中社會性別意識的缺失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和結果,從而強調社會性別意識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4-2563(2007)05-0015-07
就一個國家而言,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既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和諧、平穩和健康發展的調節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除了具有增強人們抵御社會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功能之外,還有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社會保險則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的中國社會經濟改革不斷撞擊著在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起來的中國醫療保險制度。為順應和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1998年底,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確定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目標、原則和主要政策?!稕Q定》指出:“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原則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鎮所有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雙方共同負擔;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行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根據《決定》精神,2001年上海正式實施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改革后新建立的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具有下述特點:
第一,新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僅將“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合并在一個體系內,而且明確規定社會醫療保險參加的單位是不同所有制的單位和個人,結束了非公有制企業職工被排斥在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以外的不公平局面。
第二,改革以后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社會統籌基金,改變了過去醫療經費由個別企業(勞保)和政府(公費)承擔責任的做法。
第三,改革以后的醫療保險制度強調個人、企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社會統籌基金的籌集采用個人和雇主繳費的方式。
第四,改革以后的醫療保險制度擁有了更具效率的醫療保障運作機制。它強調個人在享有社會保險的同時應該承擔的責任。具體做法是建立個人帳戶,每年根據參保者年齡按比例向帳戶劃入經費。在起始段,使用個人帳戶資金,使醫保成員對費用使用和控制有責任感。同時個人帳戶經費沒有使用期限,可以逐年累積,以便個人年老多病時使用。
第五,醫療保險經費的使用采用三段制。即起始段、自負段和共負段。在起始段使用個人帳戶資金;用完后,進入自付段。當自付段支付的費用達到全市上年平均工資的10%以后,進入共付段。在共負段,個人和社會醫療統籌基金共同支付醫療費用,個人承擔的比例同就醫醫院的級別和就醫者年齡掛鉤,最高級醫院(三級或市級)個人支付份額最大;中級醫院(二級或區級)個人支付份額居次;初級醫院(一級或社區)個人支付份額最少。當醫療費用超過全市年平均工資的400%以后,醫療保險統籌基金不再支付。
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政策和制度設計中同人們利益最直接相關的部分,它既涉及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和利益,也涉及國家、團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分析、調整和改善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現階段實現中國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
社會性別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有時也稱作兩性的社會關系),它與階級、種族、民族等社會關系具有相同的性質。用社會性別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和社會政策就是要提出“誰做什么?誰擁有什么?誰來做決定?怎樣做決定?誰得益?誰損失?”
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可以發現上海自2001年開始實施的新的醫療保障制度在對社會產生效率的同時也帶來部分迫切需要完善的方面。本文將主要針對上海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進行社會性別分析。
一、制度設計中的社會性別視角缺位
首先,從這項保險的準人條件,即享受的范嗣看,它是為在業人員設立的,就業是納入醫療保險的重要條件之一。然而女性就業的機遇比男性少,特別是女性從事正規化就業的機遇比男性少,這無疑是女性進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道門檻,能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計劃的女性必然少于男性。由于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一直沒有分性別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相關資料,為此,我們僅能從該計劃的原則出發而得出醫療保險覆蓋面必然是男性高于女性的結論。而江蘇省鎮江市的資料證實了我們的推斷。該市“1997年、1998年及2001年3年參保人數大致相當,接近28萬人,參保職工性別構成變化不大,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所占比例基本上在57%左右”。據2000年和2006年上海統計年鑒數據,上海市在崗女工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如:1999年上海市在崗女工是124.62萬人,占總在崗職工人數(327.07萬人)的38.10%,而2005年,上海市在崗女工是130.79萬人,占全部在崗職工(356.55萬)的36.68%。男女兩性的就業人數比例的差別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中來,女性受惠必然小于男性。
其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現行方案沒有正視男女兩性收入的差別而帶來的影響。在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整體計劃巾,年齡始終是一個重點考慮的因素。這主要是由于:(1)不同年齡人群的身體狀況不同,不僅患病的概率不同,而且患病的類型也不同。老年人口比年輕人更多和更易患病這是生理規律和基本常識。(2)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口一般已經退出勞動崗位,以養老金為生,收入相對較少。如果醫保制度的個人承擔部分不考慮年齡差別,勢必使老年人口的利益受損。(3)個人負擔機制使老年人口處于相對弱勢。按目前實施的個人帳戶經費累積的原則,年輕時要為將來年老時作一些醫療費用的積累和儲蓄。然而個人帳戶中的資金積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使目前的青年人和老年人處于不同的境遇。目前的青年人有數十年的時間為他們醫療帳戶經費積累,而現已進人老年的人群在計劃經濟時期,個人幾乎沒有任何積蓄,他們同年輕人相比,處于不同的起點。為此,本次方案對老年人口給予較多的優惠待遇,如退休職工不需為醫療保險繳費,帳戶的撥款由統籌基金支出,在門診就診時個人支付比例低于在業職工,等等。
但是,現行方案在充分考慮年齡因素時,卻完全忽略了性別這一因素,男女社會性別差異被忽略的直接結果是:
第一,不同性別參保人群對統籌基金的貢獻程度存在差別。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男性平均 工資高于女性。它部分是源于男女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或行業的差別而導致的,部分是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仍然存在。為此中國城鎮在業婦女的年均收入僅是男性的70.1%。現行醫療保險的籌款原則是按工資水平為醫療保險基金的繳費基數,由于男性的平均工資高于女性,個人對社會統籌醫療基金的貢獻必然是男性大于女性。又由于中國女性退休年齡平均比男性早5年,而在退休后,醫療保險采取只使用不繳費的原則,勢必形成男性比女性為統籌基金做出較大的貢獻。(2005年上海婦女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82.36歲,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是77.89歲)。以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而晚去世4年計算,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占用9年的統籌基金。男性比女性為統籌基金做出的貢獻大,而女性享用統籌基金的年份和金額要長于和多于男性的結果是現行醫療保險制度沒有考慮性別因素的結果,也是現行退休制度對其造成的影響。
第二,個人帳戶積累額的性別差異。個人帳戶的積累是中國醫療保險改革后的一項新舉措,它由于強調個人的責任而能起到抑制對醫療服務過度使用的作用。然而以工資和工作年限為基礎的醫保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個人帳戶的經費積累的性別差異。表1是上海市參加社會醫療保險者分年齡對其個人帳戶劃人醫療款的方案。
從表1可見,職工在職期間,每年進入個人帳戶的經費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它全部劃人個人帳戶,另一部分是從社會統籌基金中劃出。盡管同年齡職工不分男女從社會統籌基金劃入的經費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另一構成因素,個人繳費的費率是以個人工資收人為基準的,由于就總體而言女性比男性工資低,因而它的直接結果是,平均劃入女性參保者個人帳戶的經費會比男性少。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到職工退休為止,這意味著到退休時,(假設男女同齡退休),同年齡的男女(假設同時工作)進入老年時女性個人帳戶的經費積累數額少于男性。另外,工資收入一般是隨著工齡增加的,由于女性退休早于男性,在個人能夠掙得較高工資(一般而言,工資隨工齡和年齡同步增長),即個人帳戶能相對劃入較多錢款時,女性不得不提早5年退出,這就加劇了在個人帳戶積累方面男女性別機遇的不平等。還有,由于個人帳戶的另一部分是從社會統籌基金劃出,社會統籌基金以社會平均工資為標準。而社會平均工資一般是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女性相對于男性提早5年退休的政策,使女性喪失了獲得較高統籌基金的機會,這一切都會成為女性個人帳戶積累少于男性的重要原因。或許有人認為,按目前的政策,退休人員個人帳戶是從社會統籌基金中,以社會平均工資的4%或4.5%的比例劃入,是一個較高的比例。然而,這不能說是對女性的厚待。因為,在退休后男性和女性同時享有這個待遇。女性個人帳戶積累少于男性的事實,加之老年階段女性的患病概率又高于男性,必然會造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遇到患病貧困和貧病交加的局面。
第三,自負段門檻對女性來說相對高于男性?,F行的城鎮基本醫療計劃規定,參加醫療保險職工的醫療費用的支付分為三段:個人帳戶段、自負段和共負段。職工每年就醫或買藥都從個人帳戶開始支出,用完后進入自負段,又被稱為設立的“門檻”,它設定為全市上年度平均工資的10%。當就醫者完成自負段所需支付的金額以后,才能啟動和進人共負段。由于自負段個人承擔的錢款相當于全市上一年度平均工資的10%,而與個人的收人無關,患病職工的實際經濟收入必然會影響和制約對醫療服務的獲取。按照自負段的規則,即全市上年平均工資的10%,高工資職工對此支出相對于收人微乎其微,低工資職工卻是負擔很大。由于女性工資或退休金普遍低于男性,因而,這項規定對于女性的影響較大,它遏制女性的看病就醫行為的可能大于男性。這道門檻設立的本意是讓患者不要輕易地開啟自負段和共負段的“門檻”,因為它打破了看病要掏自己腰包的習慣。然而這道“門檻”的高度對于女性來說要高于男性。以女性工資僅相當于男性工資的70%為例,如果男性平均工資正好等于上海市的平均工資,那么男性的自負段所支付的金額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而女性支付自負段的費用就幾乎是她們一個半月的工資。其結果是女性享受同等程度和類別的醫療服務相對于男性要承擔更多的費用(占其收入的份額)。
第四,共負段支付標準帶給不同性別人群的不同結果。按照三段支付原則,當參保者相繼經過個人帳戶段、自負段以后,便進入了共負段,即個人和社會統籌基金共同承擔參保者醫療費用的階段。它不考慮參保者收入,只是按參保就醫者的年齡和醫院等級,實現差別性收費。(見表2)個人分別承擔的比例在15%~55%。由于男女兩性平均工資差異的客觀存在,因而,同齡男女兩性在患病概率相同的情況下,在就醫醫院等級相同的情況下,相對于她們的工資(養老金)收入,婦女要比男性支出更多。我們假設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消費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主要指吃住行);第二類是滿足健康性需求(醫療);第三類是滿足享受性需求(文化、娛樂和旅游)。這三類需求的彈性是不同的,第一類最小,第二類其次,第三類最大。在男性和女性收入不等的前提下,(不管是在職的女工工資還是退休后女性老人的養老金,與相同就業狀況或退休的男性相比都是女性低于男性)在遭遇同類疾病的情況下,由于參保者個人承擔的標準沒有性別差異,這就使女性必須犧牲第三類享受性需求來滿足她們的第二類即健康需求本身;有的甚至于犧牲第二類,即犧牲健康需求來確保第一類的基本生存需求(在第一類基本生存需求無法縮減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我們在調查中聽說過,有些老人在個人帳戶錢用完時采取拖延戰術。等下一年度的經費人帳時才看病。也有部分女性由于沒有錢而拖延必要的手術治療。當然我們不排除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男性身上,但是在缺乏性別差異的個人責任機制條件下,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女性高于男性,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反映出醫療保險制度設計中的社會性別觀念缺位和它的必然結果。
最后,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忽略了男女兩性的生理差異和疾病譜的不同,由此導致女性參保人員的醫療需求同男性相比無法得到滿足和個人負擔較重。這種情況在老年階段表現更為突出。中國的老齡化已是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2005年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近20%。據衛生部近年的一項調查,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達71.3%,比普通人群高出一倍多,有42%的老人患有2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老齡社會中,女性老人遭遇的健康問題一般要多于男性?!半m然女性老人的平均壽命比男性老人長,但她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卻比男性差”。同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女性比男性長壽。然而,女性的非健康壽命年數高于男性。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20世紀80年代,年齡在60歲以上人群,他們預期壽命的增加都 是健康的,而在20世紀70年代,該人群增加的預期壽命幾乎全部是伴隨殘疾的。這個結果對男女人口雖然都是真實的,但是在所增加的壽命中,非殘疾的年數男性比女性長。西班牙的研究發現,在65歲以上人口中,女性有病臥床不起的時間是12年,而男性是9年。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上海市居民健康預期壽命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上海女性在高出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中有50%以上處于非健康狀態。女性老人非健康壽命較長是同老年人的患病類別有關?!渡虾H丝诎l展報告》指出:“2003年影響上海市民平均壽命的主要疾病,改變為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損傷中毒喪失的平均預期壽命,男性大于女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喪失的平均預期壽命,女性大于男性。”
顯然,在女性的生命周期,慢性疾病和殘疾生存年數要多于男性。慢性疾病除了長期的醫療費以外,還有昂貴的護理費,這是女性老人生活的沉重負擔。然而,就目前的醫療保險方案看,不管男性還是女性老人,退休后的個人支付比例都是相同的,由于女性在就業時工資比男性低,退休后養老金的水平也比男性低。盡管女性退休老人同男性老人承擔相同比例的醫療費用,但是相對于收入和慢性疾病患病概率,患病女性退休老人的個人負擔相對比男性患病退休老人更重。
從現行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可見,現行城鎮醫療基本保險在制度設計上,無論是職工基本保險的準入條件,還是自負費用的比例上,都沒有從社會性別差異的視角出發。以年齡為軸心的政策制定方案,從表面上看是中立和平等的,但是實際上,對男性和女性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性別不平等的典型表現是,以機會平等出發,即每個人不論出生、資質,都有相同的機會去獲得各種社會資源,強調社會給予每一個成員相同的機會和利益,但是結果往往是不平等的?,F行醫療保險辦法忽略了男性和女性在就業機遇和工資收入等方面的差別,忽略了男性和女性在退休年齡方面的制度規定的不同,忽略了男性和女性生理特點和身體狀況的差異,導致了中性的、不考慮性別的醫療保險方案帶給女性和男性實際可以享有的利益的不平等。
二、現行醫療保險構架下必須完善的方面
檢驗一項社會保險制度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應該是看它的覆蓋率和受益程度。當然這兩項標準的實現程度是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可供重新分配的社會經濟資源相聯系的,但是下述方面的改進,可以使醫療保險制度在社會公平和性別平等方面直接受益。
1、醫療保險的準入條件有待進一步完善
現行醫療保險資格準人規定引發了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別平等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公費”和“勞?!贬t療保險體制下,由于中國女性的就業率高達98%~99%,加上職工家屬享有50%的醫療費,從而保障了絕大部分婦女的醫療保險享有權。然而,隨著女性從事正規就業人數急劇下降,例如200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上海女性失業和待業的比例比男性高出12個百分點”。以就業為基本準入條件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必然會成為女性享有醫療保險的制度性障礙。如果說目前醫療保險享有權的性別差異沒有高度顯現的話,那是由于一部分下崗女性和內退女性都以同原單位保持協議關系,或繼續享有社會保險為前提條件,即原單位繼續為其繳納醫療和養老保險金,她們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權利仍被保留著。在不久的將來,當較高比例的年輕女性失業,女性人群較高比例的從事靈活就業或非正規就業等現象被固定化以后,城鎮醫療保險享有人群在數量上的性別差異必將成為一種明顯的社會不公平。政府除了要采取多項措施保障女性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以外,在沒有條件推出和施行全民醫療保險的條件下,應修正和完善現行的城鎮醫療保險資格準入規定,將從事非全日制工作和非正規就業人群包括在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方案之中。
醫療保險準入制度的改善還有利于解決目前保險覆蓋率不高、保險資金不足和風險抵御能力不強等問題。例如,根據2004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24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02萬人。其中參保職工9045萬人,參保退休人員3359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070萬人和432萬人。1111從中可以看到目前退休人員幾乎占據全部參保人員的27%,它是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的結果。由于退休人員不繳納基金,卻使用的相對較多,因而醫療保險基金不足的困難在所難免。它使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是社會統籌基金大部分被退休老人占用。據鎮江市醫療保險結算中心的數據,2001年在職人員人均醫療費為673.05元,退休人員的人均醫療費為1651.66元,退休人員的人均醫療費為在職人員的2.45倍?!霸?001年,占參保人員27.40%的退休人員消耗了44.84%的醫療費用,使用了總醫療基金的48.42%,將近1/2?!绷硪环矫?,已經對退休人員費用作了傾斜的醫保政策并不能滿足大量體弱多病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顯然,繼續讓不斷增長的退休老人占用醫保計劃中社會統籌基金的大部分的現行制度,不僅會侵害年輕參保人員的利益,還會直接危及醫療保險計劃的正常運行。醫療保險準入制度的改善不僅能夠直接改善參保人員的年齡結構,而且可以改善參保人員的性別結構,有利于實現醫療保險制度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和實現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2、女性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障與健康需求應當得到滿足
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保障一直是鮮明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居民享受著比農村居民更高標準的保障。醫療保險改革以前,城鎮人口的高就業率,保證了城鎮戶籍人口幾乎都享受“勞?!被颉肮M”;農村人口則依賴著保障水平很低的合作醫療,或者說依賴著數量很少的土地使用權。然而,經濟體制的改革帶動了人口的流動,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打工。農民工進城也將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帶人了城市。然而就目前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的改革看,戶籍仍然是享受醫療待遇的主要分界線。也就是說,將戶籍作為制定社會公共政策主要著眼點的傳統思維定式束縛了中國醫療保險改革的視野,這使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差別在城市中顯性化,社會公平問題在醫療保障方面趨于劇烈和尖銳。
雖然在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下上海市率先推出了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保險,但是實際受益的外來農民仍然較少,一方面,雇主以農民工流動性大為由,為減少成本故意不為農民工繳納綜合保險,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以非正規就業形式而謀生,從而也被排斥在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保險的范圍之外。令人注意的是,城市流入婦女的人數逐年增加。1988年上海市流入人口的性別比是241(女性為100),而2003年是134。流入城市無醫療保險的婦女多于流入男性,她們中的大多數既無條件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也不適合參加“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保險”, 因為與進城打工的男性相比,她們中更多的是從事沒有雇主的非正規就業和家政服務業。進城務工女性的健康問題集中表現在生殖健康方面,它已經成為上海婦女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的障礙。2003年,上海(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率為34.69/10萬,其中戶籍人口為11.99/10萬,非上海戶籍流動人口為68.55/10萬。非上海戶籍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23例,其中12例在醫院外分娩。23例孕產婦死亡中11例無產前檢查。流動人口婦女與本地戶籍婦女相比,產前保健次數明顯偏少。不同戶籍婦女的醫療保障程度的差異還影響了圍產兒的健康。北京的一項研究發現:流動人口圍產兒死亡的相對危險性是當地戶籍的5.7倍。一些流入城市務工的孕產婦,在懷孕和分娩時有的不得不回家鄉分娩,有的則不得不找不合格的收費低廉的私人醫生,導致她們與城鎮戶籍婦女相比在生育處境方面進一步邊緣化。
解決進城務工女性醫療保險的主要辦法是打破戶籍界線,放寬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準入標準,將一部分夠條件的進城女性務工者吸收進來。也可以從解決進城務工女性的生育保險人手,建立個人繳費制的生育保險,實行互助共濟??紤]婦女生育是一種社會的職能,政府應對繳費制的生育保險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3、正視收入的性別差異,減輕女性老人的經濟負擔
“公平”與“平等”常常被作為相同含義的詞而混用,但事實上,兩者是有差別的?!捌降取敝皇侵负唵蔚钠骄植?,但“公平”是以某種假設和社會理念為基礎的一種分配狀況,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價值而進行的一種分配方式。“公平”的資源和財富分配可能不是“平等”的,而“平等”的資源分布或財富分配并不意味著“公平”,反而可能是不“公平”的體現。在現行醫療保險的框架下,患病女性老人的經濟負擔重于患病男性已是不爭的事實。對待女性老人的醫療需求問題既關系到社會公平也關系到性別的平等。女性老人與男性老人相比,既有患慢性病多、非健康狀態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又有養老金低的特征。由于老年人口的養老金水平偏低,患慢性病,特別是患重病的女性老人的生活處境尤為困難。本次醫療保險改革對于老年人口的醫療需求給予了相當程度的政策傾斜?,F行上海城鎮醫療保險方案不需要老年人個人繳費,并且不像國家規定的城鎮基本醫療改革設計的那樣有封頂線,看病醫院不受限制,只要持有醫療保險卡,就可以在全市所有與醫保中心聯網的醫院就醫,并且可以支付在一些定點藥店買藥的費用,方便了老年人的就醫選擇。“但是,退休人員個人支出的醫療費水平也存在增加的可能?!蹦壳俺擎傖t療保險給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同等的政策傾斜,這似乎是一種平等,然而基于這樣一種事實,即女性老人養老金低于男性,而長期患慢性病的概率又大于男性老人,那么其結果必然是不公平。如果我們將個人承擔的部分(包括自負段和共負段)設定為與收入相聯系的方案,形式上的公平、事實上的不公平就能夠避免。
4、將性別意識納入醫療保險改革方案的思考
從2003年起上海對參加保險的低收入人群相繼出臺一些補充規定,如綜合減負政策,即對在職職工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以下、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以上、本市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1.5倍以下的和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1.5倍以上、3倍以下的年自負醫療費分別減負本市上年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30%以上部分、減負本人年收入40%以上的部分和減負本人年收入50%以上的部分;對退休人員年養老金在本市上年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以下的,減負本人年養老金30%以上的部分、年養老金在本市上年度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以上的減負本人年養老金40%以上部分。另外,對患有癌癥的化療病人、尿毒癥透析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也給予減負政策。這些減負政策充分體現了對不同經濟收入參保人員的利益調整。然而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就能發現,由于女性的收入和養老金普遍低于男性,因而女性從減負政策獲得的實際收益要大于男性,從而也使這些減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目前醫保方案中男女不平等程度。但是,減負政策的復雜和繁瑣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理解和操作的,于是對制度本身的修改和完善便是其根本的出路。
醫療保險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社會經濟利益構成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社會性別的差異性,這是社會政策制定和方案設計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醫療改革和醫療保險方案設計過程中能夠融入社會性別意識,或者將就業、收入和體質等方面社會性別差異的客觀因素始終予以重視,那么醫療改革方案就能體現性別的平等和社會的公平,就能更加體現和符合社會醫療保險這類公共政策本質上所要求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
三、結論
上海市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方案表面上是一項中性的社會公共政策,正如一些職能部門相關人士強調的:我們的政策必須是中性的。不偏不倚就是公平和平等,這是多年來一直主宰人們思維的主旋律,它是社會主流性別意識缺失的典型例證。上述分析驗證的是,一項中性的社會政策對男性和女性帶來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即不同性別群體所獲得的利益是不同等的。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是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6
改革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老年生命質量目前,我國正在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標志著一個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的初級醫療保險模式正在形成。這種建立在“低水平、廣覆蓋”原則下的醫療保險制度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產物。其中,對于退休職工個人賬戶的計入金額、個人負擔醫療費的比例以及個人基本醫療保險費交納金額等方面給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顧。但是。它的基本保險屬性決定了在滿足老年人群這一健康弱勢群體的醫療保健需求方面所能發揮作用的局限性。眾所周知,老年群體比其他年齡群體在醫療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時老年人群的經濟狀況與其他年齡群體相比又處于劣勢,對于過高的醫療保健費用,個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極其有限。按照與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勢必導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醫,不敢醫。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醫療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為最主要屬性,保障老年人基本醫療需求仍然是國家的責任,是醫療保健服務公平性的重要體現。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隨經濟發展相應調整基本醫療保險費率,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同時還應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老年補充醫療保險,如對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辦法,給以適當的醫療費用保障。要逐步將社區老年衛生服務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疇,保證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時、便捷、價廉質優的醫療保健服務。還應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特困老年人給予醫療救助,保障其基本醫療需求。由此建立起一個圍繞老年人基本醫療需求的,由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針對慢性病、大病的補充醫療保險等所組成的多層次的老年醫療保障體系。根據老年人在醫療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并且備條件時,應當適時把老年護理和臨終關懷等內容納入醫療保險范疇,總之,21世紀老年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覆蓋內容與保障水平要與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要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來。
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是新形勢下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醫療服務資源,提高效率,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人口的疾病譜和死因譜由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轉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成為影響人民健康,導致殘障、威脅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這些疾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尤其顯著,是導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傷殘率和高醫療利用率特點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譜的轉變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傳染性疾病防治為主的醫療衛生服務體制已難以適應人群醫療保健的新要求,轉換醫療服務模式,制定新衛生形勢下的預防保健戰略是當務之急。版權所有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與疾病模式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社區衛生服務實際上是把原有的醫院功能從治療擴大到預防保障和康復,把服務對象從僅針對病人擴大到社區所有人群。這是針對疾病模式轉換在醫療服務模式上的相應轉變。社區衛生服務主要從事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治療和康復,具有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特點,適合老年人的特點和要求。今后主要應從健全機構網絡,加強人員隊伍建設,素質培養,探索適宜的發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醫療保健納入社區衛生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社區老年醫療保健服務體系。要加強老年醫療保健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區域衛生規定原則,充實老年醫療服務、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等設施,大力發展家庭病床等上門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預防、醫療、康復、護理照料等便捷的一體化服務。社區還應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檔案,進行日常健康監測、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
我們要重視老年群體的醫療保健問題,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質量。但說到底、從整個人口來看,老年階段的“頂部”健康主要的還應從“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們談21世紀老年人口的生命質量,就需要關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兒童的健康。許多慢性病盡管“顯形”于老年階段,實際上起源于中青年時期,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隨歲月不斷累加的結果。與藥物治療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強化健康管理,加強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以及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更為重要。發達國家已有的成功經驗表明,重視對須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預防措施確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國的預防保健戰略應該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將改進生活方式、促進心理健康、治理環境污染等作為重要內容,加大對預防的投入,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展望21世紀,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還需要我們開闊視野,關注和運用高新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成果,為人類長壽和健康造福。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7
[關鍵詞] 參保人員;老齡化;醫?;?;壓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42.6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110-3
人口老齡化是影響一個地區經濟健康、快速、有序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老齡化人口比例的不斷增大,社會各要素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老齡化對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壓力巨大,并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從而影響到整個醫療保險的有序進行。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人口比例逐年增大,逐年增多的老齡人口是我國的醫療費用負擔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我國實行的醫療保險制度,特別是還未達到積累規模的醫?;饚砩钸h影響。研究參保人員老齡化對醫?;鸬膲毫蛯Σ撸瑢徑猱斍搬t?;饓毫?,促進醫保基金快速積累,保證醫療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醫?;饏⒈H藛T老齡化現狀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推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至今,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以基本實現了全國全領域覆蓋的總體目標,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全體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及特殊的社會成員構成、社會發展狀況,使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存在著醫保質量不高,醫?;鹗罩Р黄胶?,醫保基金的管理滯后等相關問題。根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0年,我國醫?;鹗杖腚m有較大幅度增長,且收入大于支出,但在醫保基金的增長率上遠遠低于支出增長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醫保覆蓋面積大,受益面積廣,人口老齡化率不斷增高。從城鎮醫?;鹗杖肱c支出率來看,2008年城鎮醫?;鹗杖肼蚀笥谥С雎?.1個百分點,收入支出率分別為30.3%、30.2%;2009年城鎮醫?;鹗杖肼实陀谥С雎?1.7個百分點,收入支出率分別為18.5%、30.2%;2010年城鎮醫?;鹗杖肼市∮谥С雎?.8個百分點,收入支出率分別為15.6%、24.4%。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由于參與醫療保險的人數不斷增多,覆蓋面積不斷增大,對醫?;鸬膲毫σ仓鹉晏岣?,就當下形勢而言,醫保基金的支出自2009年起已超收入率,使醫?;鹗罩Р黄胶猓L期發展,必將導致醫?;鸬奶澘铡?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二、人口老齡化狀況下醫保基金壓力來源的原因及問題分析
截至 2010 年底, 我國總人口已達到 13.7 億人,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 1.19 億人, 占人口總數的8.87%,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10 年間增長了 1.91 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規模大、發展速度快、 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等特點。由此而產生的醫療保險基金問題越發更加明顯,主要顯示在隨著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醫療保險的惠及面的不斷擴大,致使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大于收入,為醫療基金的積累、運用帶來許多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狀況下醫?;饓毫碓吹脑蚍治?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1.人口老齡化現實下不斷增加的醫療費用支出
由于我國特殊的人口年齡構成,隨著人口紅利窗口期的減退,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據2010年統計顯示我國總人口已達到 13.7 億人,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 1.19 億人, 占人口總數的8.87%,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10 年間增長了 1.91 個百分點。從醫療衛生角度分析,由于不斷增多的老齡化人口,使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面臨更多的挑戰,就目前而言,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積在不斷增大,參保人員在不斷增多,醫療保險繳費人數不斷減少,醫?;鹪隽繙p緩,而老齡化人口比例的不斷提高,產生的醫療費用支出量逐年增大,支出率不斷提高,使醫?;鹪谑罩想y以實現平衡,給醫保基金的積累帶來較大壓力,影響整個社會醫療保險的健康、有序發展。
2.管理制度的缺陷導致基金累計不足
現行的醫保財務管理制度只對醫保基金本身實行管理,但缺失了整個醫?;疰湹墓芾?,從醫?;鸬姆e累來看,我國現階段實行的醫?;鸱e累主要以單基數籌資為主,該籌資方式主要以工齡作為個人繳納醫療保險費用年限,在工齡內為統籌基金互濟作貢獻,在退休以后享受代際轉移資金,并且個人賬戶部分積累,在退休以后使用,實現時間上的轉移。但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上的缺陷,使基金積累過程中由于制度實行時間及制度本身漏洞等問題,造成基金積累過程中出現醫保繳納不到位,出現缺繳、不繳等現象,對醫?;鸬姆e累產生了不利影響,這些人群對基金而言,實際存在欠繳,形成了債務,這種隱性債務導致了基金平衡上的缺口,從而影響到整個醫?;鸬姆e累及管理。
3.醫保覆蓋面積擴大下醫?;鹬С隽坎粩嘣龃?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當前醫保覆蓋面積幾乎涵蓋了社會各階層,在覆蓋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醫保參保人數也不斷增加,在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醫保在老齡化人口中的支出量不斷提高,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 65 歲及以上年齡居民的平均兩周患病率15年間上升了215.9‰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05.1‰。數據顯示,老年人口的患病幾率在逐年上升,而我國現階段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口患病幾率的升高,使我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壓力逐年增大,其中對醫療保險及醫?;鸬膲毫τ绕涿黠@,主要表現在,醫?;鹬С隽看螅t?;鹗罩Р黄胶馍?。另外,由于老年居民占用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年輕人的 3~5 倍,參保老年人數量的增加必將對醫?;疬\行造成壓力。
(二)人口老齡化狀況下醫?;饓毫碓吹膯栴}分析
1.社會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及人口年齡結構便決定了我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執行難度大,運行成本高,運作過程復雜。從影響醫?;鸱e累預分配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齡結構是決定醫?;鹗欠衲軌驅崿F收支平衡的關鍵,據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結構中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由此不難發現,我國現階段老齡化人口不斷升高,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結構老年人比例增大,呈現出老化趨勢,對醫?;鸬氖杖牒椭С鰤毫Σ粩嘣龃?,從收入角度分析,由于社會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多,繳納醫療保險的人口數量逐年降低,嚴重制約著醫保基金的增量,從支出角度分析,由于老齡化人口的增高,社會對老齡人口的醫保要求不斷提高,加之老年人口患病幾率上升,醫療費用支出量較大,使醫保基金存量逐年減少,為醫?;饚砹瞬恍〉膲毫Α?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2.醫保基金的總量略升,但增量減緩
從醫?;鸬目偭颗c增量角度來看,由于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斷改善,就從我國現階段醫療保險政策角度分析,由于我國現階段實行單基數籌資的醫保政策,雖然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但是由于我國良好的經濟氛圍,單基數籌資中各參保人員在醫療保險的繳納積極度及繳納數額上都有很大提高,是我國醫?;鹂偭勘3衷谝粋€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大環境的影響,老年人口數量逐漸增多,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參與醫療保險的職工,需繳納直至退休前的醫療保險費用,到退休后可享受社會醫療保險,且無需繼續繳納保險費用,該政策的實施,使社會醫療保險繳費人群逐漸與老年人口脫離,使社會保險繳費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由此導致社?;鸬氖褂萌丝谂c繳費人口間出現了一個較大空缺,嚴重影響了醫?;鸬脑隽克俣燃盎鹂偭浚硗庥捎诶淆g化人口的患病率升高,大量醫療基金消耗等因素,致使醫療基金在增量上呈現逐年放緩且增量減小的趨勢。
三、化解參保人員老齡化對醫保基金壓力的對策
參保人員老齡化對社保基金的壓力從壓力來源的原因和其中產生的問題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對社保基金的壓力不容小覷,要想徹底解決人口老齡化對醫保基金的壓力,就必須要從現行醫?;鸸芾斫嵌燃搬t保政策出發,針對出現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對策。
(一)解決社保基金增量問題,平衡醫?;鹗罩胶?span style="display:none">xiX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解決醫?;鹪隽繂栴},實現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關鍵有以下兩點:一,首先要從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大力發展地區經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經濟發展作為地區壯大的首要條件,大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才能增加地區經濟收益,社會才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社?;鹬腥?,實現社?;鹂偭康某掷m增大,從根本上解決社保基金增量放緩及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單純社會老齡化給醫保基金帶來的風險完全可以靠經濟發展來解決。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能夠提升地區醫療保險水平,還能為醫?;鸪掷m注入更多血液,保證地區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甚至盈余。二,延遲職工退休年齡,延長醫保繳納時間。作為保證醫?;鹪隽考搬t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一項舉措,延長職工退休年齡雖然能夠保證醫?;鸬氖杖牒驮隽浚窃摲椒ù嬖谝欢ǖ谋锥耍瑥母旧现v延長退休年齡,對職工身體狀況具有一定考驗,而且還增加了職工在職壓力,要延長退休年齡,可以用養老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積累越多,退休年齡越大,享受的退休金越多,醫療待遇越好,晚年生活質量越高,吸引人們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繼續工作,推遲退休。以實現提高社保繳納年限,解決社?;鹪隽繂栴},平衡醫?;鹗罩胶?。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證社保基金有序累積
由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實行及管理政策缺陷,導致社?;鹄鄯e過程中出現,隱性債務,嚴重制約社?;鸬睦鄯e,因此,地區應該完善社會保險管理制度,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根據新老制度轉接時老人的數量與結構來確定資金總量用一次性清償或逐步償還的方式由制度外資金來解決。從制度角度分析,完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員不斷提升自我意識,根據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政策,從地區實際出發,防止隱性債務出現,實現醫?;鸬某掷m補入。
(三)擴大醫保覆蓋面,保證醫?;鸬拿媸焦┙o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自實行以來,覆蓋面積不斷擴大,但主要體現在國家政策、制度層面,但是在執行過程仍未做出強制參保的規定,有病參保、無病不保、投機參保等情況不利于發揮醫療保險“大數法則”,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醫保基金的共濟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從落實擴大醫保覆蓋面積的政策出發,在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時因地的對醫保政策進行適度改進,調整醫保政策目標定位,從政府到醫保單位實現一條線的醫保執行監管政策,保證醫保的覆蓋面,做到諸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全方位覆蓋。落實醫保政策的全方位覆蓋,增加了醫?;鸬墓┙o面,為醫保基金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更為廣大的支持。
(四)合理調控醫?;鹬С?,加強醫療及醫保監管
作為醫保基金儲量的重要環節,醫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保證醫保基金總量穩定,醫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證,從醫保收入角度來看,擴大醫保基金供給面,延長退休年齡、促進就業是主要手段。從醫保支出的角度來看,首先要加強醫?;鸸芾?,做到每項支出有據可查,查有所依,其次應該加強醫療監管,嚴格控制過渡醫療,保證醫療過程中的嚴格用藥,同時還需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開展保健宣傳、建立健康檔案,做好疾病預防和保健工作,引導合理就醫,控制老年參保職工醫療費用上升勢頭,調控醫保基金。
參考文獻
[1]張易.人口老齡化對醫保基金收支影響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3(6):148-149.
[2]林森,張軍濤.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影響及對策――基于國別比較的視角[J].社會發展,2013(6):57-59.
[3]林楓.參保人員老齡化對醫保基金的壓力與對策[J].社會保障,2005,24(4):22-23.
[4]萬淑紅.淺談人口老齡化對醫?;鸬娘L險預警[J].絲綢之路,2011,213(20):121-123.
[5]林楓.參保人員老齡化對醫保基金的壓力與對策[J].社會保障,2005,24(4):22-23.
[6]王詢,劉廣彬.人口老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實證研究[N].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6):30-33.
[7]馬曉莉,喬嶺梅.綜合性醫院住院病人老齡化現狀與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1,(5).
[8]張嫻靜.醫?;痫L險及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資源,2011,(7).
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篇8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養老保險水平,合作醫療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1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評估
參照穆懷中教授測算社會保障水平的模型,得出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計算公式,以代表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代表農村社會保障支出總額,代表農業GDP的值,代表一次分配中農民勞動所得。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計算公式為:(1-1)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Hr取0.75。其中為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稱為農民社會保障負擔系數;為農村居民收入占農業GDP比例,稱勞動生產要素分配系數。以農村現有的社會保障項目:社會養老保險、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之和來確定農村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以分別代表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合作醫療支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社會福利支出各自占農民勞動收入的比例。則由可以得到當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適度水平值為:(1-2)
1.1養老保險水平評估
給付確定型(DB)養老保險通過事先確定年老后的每月養老金待遇水平,在根據享受待遇人員的年齡,服務年限等因素,逐年計算參保人的繳費額,即先推導未來給付的精算現值,利用給付分配繳費方法,建立養老保險的繳費模型。
價格P
S
PA
PE
BD
QQ需求量
圖1-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供求均衡情況
由圖1-1可以看出,目前,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已經遠遠大于供給,由市場決定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求均衡點為E點,均衡供給量為Q,均衡價格為PO。而實際上政府的供給水平只有Q,由此確定的價格為P,高于均衡價格P。其結果導致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價格高于均衡價格,農民為了獲得相同的養老保險水平,不得不多支付(P-P)Q的代價,從而削弱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以代表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代表每位老年人口每年領取的養老金與其具有勞動能力時每年可獲得的勞動收入的比值(即養老金替代率),則
(1-3)
為計算方便,取值為老人年人均領取的養老金額與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民的人均年純收入的比值。根據統計資料,到2007年底,中國共有5171萬人參加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392萬農村老人領取養老金,養老金支出40億元。同年,農村總人口為72750萬人,則可以得到2007年的的值為:=392/72750=0.54%
由統計資料可得2007年農村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人均年的勞動收入(即不含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內的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為3790元,由此可以得
出:
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水平為。
1.2合作醫療水平評估
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一般分為家庭保險賬戶,大病醫療統籌基金和醫療救助基金三部分,而大病醫療統籌又可以分為醫藥補償費、管理費和風險儲備金。(1-4)其中:表示基金支出,表示醫藥補償費,表示管理費,表示醫療保健賬戶,表示醫療救助資金。管理費和風險儲備金都以基金支出為基礎分別按不同比例計提,即:(1-5)
其中:分別是管理費和風險儲備金的計提比例,是常數。由此,公式可變為(1-6)
可見,醫藥補償費,醫療保健賬戶和醫療救助資金的測算是計算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關鍵。
1.2.1醫藥補償費的測算(采用粗估法)
預測年醫藥費補償費=(門診費用門診補償比+住院費用住院補償比)保險因子增加系數其中: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通過對上一年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醫療費用支出統計數據得到,門診補償比和住院補償比根據往年的時間數據和政策規定進行綜合測算,保險因子反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對醫療需求的影響,增加系數反映了醫藥價格水平的變動。增加系數=1+醫藥價格增長率。
1.2.2醫療保健賬戶的測算
醫療保健賬戶主要用于一年內沒有使用合作醫療基金的農民進行一次性常規性的常規性健康體檢,其做法是按照向年內未利用合作醫療基金的農民的醫療保健賬戶中劃撥體檢費用資金。其算法是:醫療保健賬戶=一年內未利用合作醫療基金的人數體檢費用其中:未利用合作醫療基金的人數根據歷史數據估算,體檢費用則按照實際價格和相應的待遇確定。
1.2.3醫療救助資金的測算
醫療救助資金主要用于對補償額已經超過封頂線但仍會造成“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病例的救助。
醫療救助資金=封頂線以上“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病例數人均救助資金。其中:封頂線以上“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病例數和人均救助資金同樣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和實際待遇進行估算和確定。
表1-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較
年份
覆蓋農業人口萬人
實際參加新農合萬人
參合率%
新農合支出億元
參加醫療保險人數萬人
2003
22500
16300
72.6
50.38
7974.9
2004
14229
10700
75.2
75.2
9044.4
2005
23658
17900
75.66
92.83
10021.7
2006
50800
41000
80.66
155.81
11580.3
2007
73000
62926
85.7
220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3151.html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險范文8篇
相關文章:
期末復習學習計劃12-14
開學第一課手抄報08-31
大一面試部門的自我介紹08-10
正月初四問候語01-21
感恩母親節的句子09-27
優美文藝句子98條07-04
財務新年工作計劃01-22
足球日的演講稿12-14
初一市三好學生競選稿07-16
我長大了作文400字01-19
鄉戀高一作文12-20
高二作文800字:為善,為德10-26
師恩難忘初二作文750字10-12
大學會計有什么證書02-08
擅長文科的專業排名表格 文科女生最好就業的專業排名01-14
幼兒園學期安全工作計劃02-19
歌頌雷鋒詩歌朗誦02-26
感恩現代詩歌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