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到清河作》原文及翻譯賞析
古詩簡介
《渡河到清河作》是的作品。此作于居濟州期間,詩中描繪的是下游的景致,深沉、壯觀、氣勢磅礴,抒發了之情,發人遐思,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把寫得崔嵬崢嶸,黛色蔥郁,氣勢廓大,顯示出前期的明朗格。
翻譯/譯文
我揚帆行舟上,秋水匯積遠接。
水天相接處忽然裂開豁口,現出的城邑萬戶千家。
順流前行又有城鎮閃入眼中,宛然可見郊野的桑麻。
回頭瞻望我的京洛,只見洪波浩渺遠連霞。
注釋
⑴河:指。清河:唐貝州治所清河縣,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濟州屬河南道,貝州屬河北道,由濟州治所渡河行,即可至清河。
⑵大河:即黃河。《楚辭?九章?悲回》:“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⑶“積水”句:謂河水廣大,與天相接。積水,指積聚的水。《?兵略訓》:“是故善用兵者,勢如決積水于千仞之堤,若轉員石于萬丈之溪。”
⑷“天波”二句:謂水天一色,初無,遠處忽現人煙稠密的郡城,仿佛水天相接出拆開一個口子。天波,指的氣,形容極為高遠。拆,裂,開。郡邑,當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縣(今東聊城東北)。唐時濟州治所(今山東茌平西南)與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濟州治所渡河,首先即當抵達博州聊城。
⑸城市:即指清河。據《元和郡縣志》卷一六載,博州西北至貝州百九十里。
⑹宛然:真切貌,清晰貌。《關尹子?五鑒》:“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桑麻:與苧麻。植桑飼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藏于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⑺回瞻:猶回望。唐《肆行》:“回瞻丹鳳闕,直視樂游苑。”舊鄉國:故鄉,指京洛。
⑻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廣遠的樣子。連云霞:與天空之云霞相連,形容水波浩淼。
賞析/鑒賞
這首詩作于王維居濟州(治今山東濟寧)期間,是王維到清河縣城的途中所寫,屬于王維前期的作品。
此詩描繪的是黃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視野開闊,所以詩中多從大處著墨,寫出深沉、壯觀、氣勢磅礴的景象。詩歌開篇兩句就寫出“積水窮”的浩蕩氣勢,表現出黃河的和開闊的景象。“天波忽開拆”兩句寫從水天一色開拆的縫中,看見“郡邑千萬家”,然后看見城市,接著是城外的農田,讀之令人如見如聞。這兩句不僅氣勢雄渾,意境壯美,而且準確地捕捉住詩人坐時特有的運動感受,落筆而有奇致。五六兩句寫作者沿河所見的盛況。“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說明盛唐時期人口多、集市經濟興盛的狀況,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構成了平原以東地帶城鄉風景的一大特色。結尾兩句描寫作者回首時,只看見河水連天,看故鄉了,由此抒之情,情景交融,發人遐思,言已盡而意未窮。
這首詩寫出黃河下游的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崔嵬崢嶸,黛色蔥郁,一派廓大氣勢,顯示出王維前期歌的明朗風格。詩人看山,是黛色蔥郁,氣勢宏大,仿若一個綠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間,崔嵬崢嶸;看水,是波光連天,浩潔瀚瀚,一望無際,又或像一條劈開山峽的巨龍,一瀉千里,如此廓大氣勢,令胸開闊。
從思想境界看,此詩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靜觀”,即在社會之外看社會,之外看人生,景觀之外看景觀,充分體現了王維的深邃、幽靜等特點。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24-902.html《渡河到清河作》原文及翻譯賞析
相關文章: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10-06
簡潔的哲理的人生語句07-05
學前班工作年度總結02-20
教師觀看《榜樣3》有感12-05
標槍運動員的加油稿10-26
銀行大堂經理實習心得08-10
假期生活小學作文02-19
實用的春節對聯作文12-07
大一新生的簡短寄語09-07
河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都有哪些專業10-10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