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清朝是如何貼對聯以及倒福的來歷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大家都看到過對聯吧,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那么,怎么去寫對聯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大清朝是如何貼對聯以及倒福的來歷,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古代,新年(古稱元旦)之日有貼福的風俗習慣,這個習俗源于一個有趣的故事。
西周取代商朝之后,姜太公封各路神仙,眾路神仙都快封的差不多了。但是此時,“后院”起火了,姜太公那位十分潑辣的夫人也來討要神位。太公無奈之下,只得封她個“窮神”(當然也有說是倒霉神的),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她都不能進去。
于是,民間家家戶戶貼“福”,燃放爆竹,用來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不管人們最初貼福的動機是什么,但從現在看,“福”就是幸福的代名詞,是福氣的象征,大紅“福”字寄托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
在民間傳統中,“福”字可用來倒著貼。追根溯源,“福”字倒貼的由來得益于清代恭親王管家的“將錯就錯”。
有一年元旦,恭親王府的大管家命人把“福”字貼在大門上。誰承想這個下人不識字,居然把“福”字給貼倒了。恭親王知道后勃然大怒。這大管家畢竟見過世面,腦瓜靈活,他立馬跪倒在地上說道:“奴才常聽人說親王福大壽高,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這樣一來,恭親王的臉色由陰轉晴了,一高興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所以后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過春節的時候有意把“福”字倒著貼,以圖吉利。
“福”寓意不凡,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執筆。如果是皇帝親自執筆,意義就更是非同凡響。清朝雖然源自關外,大清皇帝們的文字功底可不低。
據記載,康熙皇帝是第一個手書“福”字賞賜給大臣的大清皇帝,而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是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到了乾隆時,每年都要在重華宮舉行書“福”大典,賜“福”之筆也刻上了“賜福蒼生”四字,意為御賜福字,福歸天下。
臣子得到御賜“福”字,斷不會貼在門上,得要供起來以光宗耀祖。在乾隆朝當了30多年尚書的王際華,就有幸得到御賜24幅“福”字,將其裝裱懸掛,起名“二十四福堂”。自此后世皇帝紛紛效仿,從而使得清帝御賜“福”字習俗成為典制。
每當春節來臨,除了貼福字,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紅紙黑字抑或是紅紙金字的春聯往門上、柱子上一貼,即位節日增色,又反映了人們的祝福企盼。
一張大紅紙,在上面筆走龍蛇地寫上一幅對聯,即喜慶又文氣。但奇怪的是,春節時大清的皇宮、王府、宗室一律懸掛的是白色春聯。
滿族人有“尚白賤紅”的風俗,在早期的滿人看來,作為狩獵民族來說,紅顏色代表著不“吉利”。因為在森林里狩獵時,紅色是最易受到野獸攻擊的顏色。所以,滿族獵人一般不穿紅色衣服,而是穿白色衣服。
但是,隨著清朝入關以后,滿族人漸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尚白賤紅”的習俗也慢慢轉變,在對聯外形上會把白色對聯鑲上藍邊或紅邊。
此后,也有不少滿人向漢人學習,采用大紅紙來書寫對聯,所以,白色的對聯,也就成為清代皇宮過年的特有對聯了。宮廷內元旦之日的盛大排場是少不了的,但也有節儉的一面。
就貼對聯而言,清廷過年貼對聯時采用的是掛的方式,與民間人們常用粘貼的方式不同,這樣既環保又可重復使用。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38-13873.html淺談大清朝是如何貼對聯以及倒福的來歷
相關文章:
嵊泗游記作文11-19
描寫家庭的詞語與語句10-19
《中秋寄語》作文09-24
我最敬佩的人袁隆平作文08-10
環藝是什么專業12-06
有人知道對外經貿大學考研金融學需要考的專業課教材版本和參考書嗎11-30
為什么高考錄取分數線文科比理科高08-30
哪些省取消了民族加分?08-27
《烏鴉和狐貍》教案12-28
張舜民賣花聲?樓上久踟躇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2-19
碩人原文及翻譯賞析02-06
供水安全應急預案11-30
我的姐姐日記400字10-28
主持人婚禮臺詞10-26
西餐餐廳禮儀常識09-06
改變朋友圈語句01-12
深夜發朋友圈的句子12-23
感謝支持的經典語錄07-20
技術主管工作計劃01-30
新銷售的年終總結01-21
學校實習報告12-10
幼兒園開展交通安全活動總結10-18
裝修施工協議書10-05
個人入股協議書08-16
學習心得體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