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醫學;生態學
中醫學認為,保持機體內的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現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兩者理論,不謀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發表“中醫是偽科學”的奇談怪論,可見這些人對中醫理論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長期從事生態醫學的研究,也涉足中醫學的陰陽平衡理論,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決不是偽科學”[1,2]。
1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由于研究生態學,保護生態環境(宏環境和微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及生命優質有著重要作用。近30年來生態學已發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并出現了許多分支,生態醫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態醫學及三層次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系的微觀生態醫學即醫學微生態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系的分子生態醫學;現就生態醫學的三個層次簡要介紹如下:
2.1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作者認為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迭次發生以后,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另外,人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
2.2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從事微生態學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康白教授將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醫學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著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病),醫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進而引起敗血癥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癥,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后,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制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態醫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于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后國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雜志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制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6]。
3中醫學的生態觀與現代生態醫學
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并通過中藥使失調恢復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平衡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藥食同源的防病原則都是生態醫學思想的體現。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中醫學的生態觀在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中的體現加以論述[1~3]。
3.1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建立了預防為主的保健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微生態學的崛起,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從治療醫學、預防醫學已經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它必須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其主要思想為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這是醫學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的必然規律。微生態制劑由于是來自宿主生理性細菌的制劑,回歸至原生境,修復生物屏障,根據疾病的生態病因的觀點,因而,微生態制劑可達到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之目的。微生態療法重在調整,中醫的核心也是調整,因此,兩者的觀點和理論不謀而合,這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3.2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滲透到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借此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因此,中醫的陰陽學說是關于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規律的學說[1~3]。
3.2.1闡釋人體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構成了除解剖意義上的系統以外的微生態系統,與機體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陰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據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計,人類腸道大約帶1kg細菌,其活菌數量達1012~13個,這些正常菌參與了宿主的代謝、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維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態平衡。
3.2.2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和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就是這種平衡協調遭到破壞的結果,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人體微生態系統由于內因或外因的影響使其平衡遭受破壞即微生態失調,便可導致多種疾病,如胃腸微生態系統平衡失調,便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調,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微生態學診斷疾病,采用厭氧培養技術對人體某部位正常細菌進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種細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檢查以確定微生態失調及程度。
3.2.4指導養生防病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取天地自然規律,采取各種養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養生防病即為現代的保健醫學,保健醫學必須以微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制劑的重要功能就是無病保健,未病預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微生態療法也是恢復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方法有營養調整、抗菌調整、內服菌群促進物質、活菌制劑等從而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的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是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祛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足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
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來認識正氣可理解為人體微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態。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微生態學專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學說,其含義為腸道正常菌群對潛在病原菌在腸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證明,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等)對定植抗力負有重要責任,抑制了厭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厭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奪氧學說,因腸道正常菌大多為厭氧菌,因此,他用從土壤中所分離出的一株無毒的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制成一種生物奪氧的活菌制劑,口服后,腸道氧氣被消耗,提供了供厭氧菌生存的厭氧環境,厭氧菌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從而達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襲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見,中醫的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微生態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態系統功能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脾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神經內分泌有關,微生態學研究表明,中醫的脾與人體胃腸正常微生物有密切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指胃受納食物之后再經脾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會出現腹脹、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
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在人的胃腸微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擬桿菌、糞鏈球菌、韋榮球菌等,每克糞便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個,如此大量正常菌產生的各種酶,參與了機體的酶池,對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消化吸收起著重要作用,如胃腸微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就會發揮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結構和功能異常如雙歧桿菌等減少時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來病原菌的侵襲,或與其他腸道菌比例失調或寄居位置的變化如產氣菌大量增殖,就會引起腹瀉、脹氣等表現。
3.5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中醫的藥食學,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問,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是其主要內容,藥與食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把藥物與食物科學地配合起來用以養生、治病是中醫學的重要課題,作者對中醫的醫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疾病等,對病人而言,合理營養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合理營養和藥物對于防治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營養也是使宿主適應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營養不良或營養變化都對正常微生物群有影響,在正常時保持微生態平衡,在異常時導致生態失調,在微生態治療法中,用限制營養的辦法抑制過盛菌的繁殖如發酵性腹瀉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敗性腹瀉限制蛋白質食物等。通過營養對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員的促進作用來調整菌群失調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據不同種群對營養要求的不同,可達到促進某些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目的。對雙歧桿菌的扶植可用胡蘿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對乳桿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對腸球菌的扶植可用葉酸、復合維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通過營養的作用來提高宿主對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結構對類桿菌和梭菌有促進作用,這兩種細菌的增多與癌癥和衰老有聯系,因此,要保持對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須注意膳食結構,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
中醫的異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現相同的證候時,應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有關微生態學中異病同治的問題,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胃腸道疾病及微生態治療。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粘膜上排列著致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這種菌膜屏障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質的吸收,產生乳酸等使體內有害毒物排出體外,具有清潔腸道,保護肝臟,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壞,在外襲病因的作用下,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慢性結腸炎、肝病加重等,鑒于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發病機制——微生態失調,因此,利用宿主體內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等)作為種子,通過發酵工程,擴大數量,制成活菌制劑,再回歸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種微生態制劑能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謂異病同治。
從以上列舉的醫學微生態學理論與中醫理論來看,兩者不謀而合,極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鑒的,可以用醫學微生態學原理解釋和闡明中醫中的某些理論,也可用微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藥方。舌象檢查證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結果,通過中醫中藥療法,可改變舌象,菌群結構也同步改變。四君子湯有扶植腸道生理性細菌的生長作用,小承氣湯在調整腸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們可利用微生態學研究方法,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依據生態學原理去研究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項祺.內經教程[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2]牛實為.內經生態觀,第1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3]孫濡泳.普通生態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揚力.周易與中醫學,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態學,第1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態學,第1版[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2篇
【陳汝德先生,又名陳木芳,祖籍廣東汕尾,1945年出生,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高級診斷內外方劑藥學(全科)、香港新華中醫學院高級研究班,是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注冊執業全科中醫師、香港注冊中醫學會原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廣東省汕尾市同鄉總會中醫協會理事長、香港中醫研究院教授,并經營陳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有多篇醫學論文刊載于中國《中醫雜志》等著名書刊,其傳略、成就被編入《世界名人錄》、《香港英才錄》等大型辭書。】
服務社會真誠回饋
在許多義診的中醫行業活動上,陳汝德先生是被人們常常所見到的人,大多的時候,他一如在自己藥行里的情形,身著一套白大褂,不是在聚神會神地為病人診斷,便是神情平和地向病人解釋,這就是陳汝德先生給大多人的印象:平凡真實,有一顆服務社會的熱心。
提及陳汝德先生,許多人都對他的醫術豎起大拇指,提及他的為人,許多人也會展露笑意。從醫術上來說,他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高級診斷內外方劑藥學(全科)、香港新華中醫學院高級研究班,擁有四十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從日常生活上來說,與他接觸過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感觸到他身上的那股平易近人,他說話不緊不慢,沒有抑揚頓挫的聲調,卻是吐字清晰、條理分明,帶著醫者的親切與嚴謹。
據了解,陳汝德先生在很多年前就開始參與許多服務社會的義務工作,1982年海豐陶河蝦西小學修建,陶河鎮主公路,陶河至蝦西鄉公路的修建,他是出力出錢的籌建委員。2007年與汕尾市等中醫業界創立了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中醫協會并擔任理事長,這么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自己強烈的責任心和服務熱情。
為回饋家鄉,他經常組織一批香港中醫師在香港以及內地進行義診、贈藥活動。“我們回到家鄉義診贈藥時,來問診問藥的鄉親非常多,由此可見,我們這種活動舉辦得非常有意義,能夠真正地幫助到家鄉人,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夠多多參加類似的活動。”胸懷一顆服務家鄉的心,他把那份感恩之情揮灑在家鄉人身上。
陳汝德先生是一位做事細心、有條理的人,素來喜歡做一些歸檔、總結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翻開他的服務工作日志,印入你眼簾的將是手寫的、記錄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事項和數據,這些事項和數據的背后,正是他和眾多中醫行業人士服務社會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他是一位謙和的人,當他詳細地向筆者提及這些服務工作時,他喜歡提及自己所在的團體的力量,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作為。
除服務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中醫協會之外,陳汝德先生還擔任其它多個社團的醫師顧問,積極踴躍參加各種進社區的義診工作,常對老弱貧病、傷殘、無依者減免費施治,送醫送藥上門。香港“歡樂滿東華”慈善籌款之認識中草藥漫步行,陳汝德先生與太太顏惠梅醫師(香港全科中醫師)同籌辦者之一李密漢教授,香港中草藥專家竭力向參與者,浸大中醫學院學生們實地講解中草藥的認識、保護、培育、采用等。而且參加諸多類似的活動,陳汝德先生得到了其夫人顏惠梅女士的大力支持,并且,他們雙雙服務社會的身影也常出現在許多類似的活動上,有名家曾贈送陳汝德、顏惠梅伉儷服務社會的嵌名聯――“汝河澎湃如才識,頻施惠澤;德望崔巍若峻峰,遠播梅馨。”
醫術追求精益求精
談及當年選擇中醫這一行,陳汝德先生表示還算是平穩發展,雖然當中也遇到過許多困難的事例,但最終也是在平穩中度過,而且能在奉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他認為,中醫師應該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醫術,才能夠更好地服務廣大病患者。
陳汝德先生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高級診斷內外方劑藥學(全科),師從廣東名中醫郭仕猷(郭貞)和曾岳庵等,從中學習了大量的醫術知識,并慢慢地收獲在中醫界的成就。回顧過往,他自從醫至今已擁有四十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主理內、外、婦、兒全科,特別是在醫治骨刺、風濕、心血管內科方面有很高的醫術,并成功地研制出“特效骨刺散”, 被患者譽為“骨刺圣手”,擅長醫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肝硬化、骨傷、皮膚科等疑難雜癥,以及擅長運用針炙、推拿等物理治療方法等,另外,他自己研制出多種中藥成份的藥品,且效果顯著。
1993年,由于醫術高明,陳汝德先生應邀到北京為時任中國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彭仕祿診病。曾任《廣東中醫》審編委員會委員、九十多歲高齡的名中醫師曾岳庵撰聯稱譽陳汝德醫師,這幅鶴頂格嵌名聯曰:“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彌高醫術彌精。”
緊跟時代的步伐,陳汝德先生在行醫過程中,非常注重提升和完善自己的醫術,以便更好地服務患者。“做中醫這一行,一定要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學習。”由此,他常常對自己嚴格要求,利用大量的休息時間堅持不斷地學習和進修,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他攻讀了香港新華中醫學院高級研究班,1983年往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學院、荔灣中醫醫院實習,參觀交流,是香港中醫界最早回內地學習交流團之一,并取得修業證書。2004年12月,顏惠梅女士從流花橋醫院中西醫結合課程培訓班(第二期)順利結業。
在中醫方面幾十年的實踐和總結過程中,陳汝德先生撰寫了多篇醫學論文,被業界多家著名刊物刊載。例如,論文《腰椎骨刺頑癥中醫方法治愈例證》被選編入《首屆全球中醫藥大會論文集》;《糖尿病腳免截診治》被編入《中醫雜志》、《香港中醫雜志》、《香港注冊中醫學會中醫藥論文集》;《多發性膿腫“流注”、“瓜”中醫診治驗證》被選編入《港、澳、內地中西結合專業交流研討會醫學資料匯編》,與夫人顏惠梅女士合撰了《論三種常用草藥》。鑒于在中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陳汝德先生在2005年被香港中醫研究院聘請為該院教授。
目前,他還和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學校合辦了一個中草藥園,并在未來計劃把所種植草藥的成長過程、功效編集成冊。
另一方面,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和認可,其傳承和發展也成為一項重要任務。“中醫,以前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現在全世界都證明:中醫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發揚中華民族這一瑰寶。”陳汝德先生認為,“弘揚中醫學、發展中醫學”是每一位中醫師所應承擔的責任。為此,他積極出席業界的學術交流會,樂于與業內人士分享自己在中醫方面的研究經驗,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醫術上的精益求精,在服務上的孜孜不倦,廣東作家楊永可曾這樣描述陳汝德、顏惠梅伉儷,詩曰:“濟世懸壺醫者心,八綱四診至精深。口碑載道馳隆譽,妙手回春遞好音。澎湃江河才格漲,馨香梅蕙德施森。霍然去病長康眾,近悅遐來沐霈霖。”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結構式摘要 中醫英語 寫作 翻譯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隨著中醫藥文化的不斷對外傳播,中醫的地位和作用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中醫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國內外學術機構對中醫論文的收錄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英文摘要寫作質量的高低。中醫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不僅是醫學論文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國際同行了解我國中醫科研現狀和成果的重要途徑,它直接影響論文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以及中醫知識的國際化交流。因此,在今天的信息化社會,在我們推動中醫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中醫論文英文摘要的譯寫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本文對目前國際上醫學類期刊普遍采用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語部結構式摘要的撰寫及翻譯方法進行了討論。
一、摘要中“目的”部分的寫作及翻譯
“目的(Objective)”部分的寫作內容應直截了當地提出本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或闡述整篇論文所要說明的主要內容、范圍和重要性。目的是英文摘要中提綱挈領的部分,必須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通常用動詞不定式“to do”表示研究目的(也可以使用“in order to do”結構,但“to do”更為簡潔),常用的動詞有determine(測定),evaluate(評估),assess(評價),investigate(調查),discuss(討論),compare(比較),examine(檢查),identify(識別),study(研究),explore(探究),understand(了解),observe(觀察),demonstrate(展示),prove(證明)等。“目的”一詞的翻譯,有的刊物用“purpose”,有的用“aim”,也有的用“objective”,目前的國際醫學刊物如《美國醫學雜志》等大多使用“objective”,我們也推薦此詞。此部分可以使用動詞不定式,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
例1: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various dynasties on insomni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about treating insomnia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nsomnia.
本文通過研究歷代關于不寐的文獻,系統比較了歷代醫家在不寐辨治上的優點與不足,以求進一步提高對不寐的辨證論治水平。
例2:To determine whether familial occurrence of AF is associated with new-onset AF beyond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目的)測定家族性房顫的發生是否與新發房顫風險有關聯。
例3:探討不同劑量的葛根芩連湯對2型糖尿病大鼠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機制。
To explore different doses of Gegenqinlian Decoction on the resisting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rats insulin of type 2 diabetes.
二、摘要中“方法”部分的寫作及翻譯
“方法(Methods)”部分應簡要說明實驗或研究是怎樣做的,其寫作內容包括兩大層次: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是指應說明研究對象是患者、健康人,還是動物(何種動物)。介紹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是否為特別群體或特別種屬等。如何分組,分成幾組,每組的受試對象是多少;研究方法應包括研究的設計類型,所用的治療、干預、處理的方法或技術名稱等。
例4: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control group and blank group.
病人被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和空白組。
例5:For this single-site study,45 unmedicated participants(22 with generalis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23 healthy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via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Washington,DC.
在這單一地點的研究中,我們通過廣告的形式,從華盛頓地區征募了45名非藥物治療的參與者,其中22名有一般性社交焦慮癥,23名為健康的對照組。
例6:We randomly assigned 832 newborns who had celiac diseas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dietary gluten at 6 months (group A) or 12 months (group B).
我們隨機分配832名患有乳糜瀉的新生兒服用6個月(A組)或12個月(B組)的米粉。
三、摘要中“結果”部分的寫作及翻譯
在“結果(Results)”部分,作者應該用完整的英語句子提供研究所得出的最主要結果,如果有條件,還要說明其可信度及準確性的統計學程度。
例7:Of the 50 eligible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49 actually received the study drug and completed the study (16 in the placebo group and 33 in the evolocumab group). Compared with placebo,evolocumab significantly reduced ultracentrifugation LDL cholesterol at 12 weeks by 30.9% 。
隨機分配到兩個治療組的50個符合條件的患者中,有49位實際接受了藥物治療并完成了研究(16位在安慰劑組,33位在單克隆抗體組)。與安慰劑相比,單克隆抗體在12周的時間里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顯著地下降了30.9%。
例8: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6.57%,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74.98%: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臨床療效的比較: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57%,對照組為74.9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例9: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 did not find any abnormal functions in liver or kidney,and had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which means that the drugs used in treatment group are safe and reliable.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患者未發現肝腎功能異常,無明顯不良反應,這表示治療組使用的藥物安全可靠。
四、摘要中“結論”部分的寫作及翻譯
“結論(Conclusions)”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從研究結果中獲得的新認識,是對結果的討論、分析和評價,包括建議、應用和展望。該部分高度概括和集中了論文的學術見解,語言應簡明扼要、精練完整。
例10:健脾活血補腎湯可以改善佐劑型關節炎大鼠的活動度、毛色,減輕炎癥,縮短致炎足踝關節周長。
Spleen-Fortifying Blood-Moving and Kidney-Supplementing Decoction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degree and hair color of rats with adjuvant arthritis,relieve inflammation and shorten the perimeter of ankle joint of inflammatory foot.
例11:女性飲用含果糖豐富的飲料會增加痛風發生的風險。
Consumption of fructose-rich beverage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gout in women.
例12:切制可以通過改變飲片的厚薄和大小來影響臨床療效,與此同時,適宜的干燥溫度和時間對飲片質量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Cutting can affect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rough changing thickness and size of drugs. At the same time,suitable dry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are critical in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epared drugs in pieces.
總之,要寫好或者翻譯好中醫學術論文摘要,作者既要有廣博的中醫專業知識,又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礎,熟悉摘要各個部分的結構、常用詞匯及句式,還要注意學術語言的準確性、規范性和簡潔性。一篇好的英文學術摘要不僅能提高論文的國內外知名度,還能極大地提高論文被收錄、轉載、檢索和引用的幾率,以及向世界推廣中醫。
參考文獻:
[1]劉雪立.結構式摘要應用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3(3):185-186.
[2]鄭福裕.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編寫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鄭玲.中醫英語譯寫教程[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3.
[4]張春芳.功能翻譯理論視閾下的學術論文摘要英譯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5]章恒珍.醫學論文摘要寫作[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4篇
現代中醫論文作為科技論文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中醫藥科研、醫療、教學成果的重要載體。但是,由于現代科技論文過于強求規范化、標準化,無形中又限制了傳統中醫論文的寫作和發展。這里,筆者試圖對傳統中醫論文的歷史特性作一回顧,以期引起人們對傳統中醫論文的再認識。傳統中醫論文的產生和發展與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又受到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科學技術進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它的流傳方式與今有所不同,多散見于文史雜著或書籍之中。
1起于春秋,成于戰國
傳統中醫論文的產生,其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遲在周代,醫學從巫醫部分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國家專門設有“醫師”的官職,并規定有明確的職責。據《周禮•天官冢宰》[1]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春秋左偉》[2]是記錄春秋時代歷史的史書,其中有對秦國醫生緩與和的記載,不但記述了他們的高超醫術,還有關于六淫致病的闡釋:“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這是有關病因理論的最早論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思想空前活躍,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此時醫學也有了相當的發展,有關醫學的討論逐漸深入。如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3],匯集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被稱為雜家。其中有些篇章,如《盡數》、《本生》、《》、《達郁》等篇,分別對人體生理、病理、養生、防病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如曰:“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也(《達郁》)。”這些論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醫學理論已有了比較成熟的認識[4]。據考證,在戰國至秦漢時期,中醫理論已初步形成。《黃帝內經》[4]的絕大多數篇章即成于此期間。該書非一時之言,撰述亦非出自一人之手,實際是古代醫學論文的匯輯,這就是傳統中醫論文產生的始端。
2以論為主,各抒己見
傳統中醫論文的概念與現代不盡相同,現代的中醫論文意義比較寬泛,傳統中醫論文尤其是古代中醫論文專指醫論。醫論體裁以論為主,或闡發經旨,或辨別是非,或提出新論,或批駁舊說。所論內容與探討的問題十分廣泛,如基礎理論、辨證診法、治療原則、各科疾病證治的闡述,有關醫家、醫著、醫德、醫事的評說。醫論的發表形式大體有三,或附于醫學著作之中,或整理成醫論專著,或匯輯為論文集。
2.1附于醫學著作中的醫論古代有很多醫論是附于醫學著作之中的。例如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5],是作者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三書整理而成,主要側重于討論人體經絡、俞穴和各種疾病的脈證及針灸療法。在該書主體內容的前面則載錄了16篇醫論,如《精神五藏論》、《五藏六府陰陽表里論》、《營氣論》、《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論》、《奇邪血絡論》等,全面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再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6]卷一之《論大醫精誠》,金元醫家張從正的《儒門事親》[7]之《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朱丹溪《丹溪心法》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明•李中梓《醫宗必讀》[8]的《不失人情論》,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9]中的《用藥如用兵論》等,都是附于醫學著作中的古代醫論名篇。
2.2醫論專著宋元以后,中醫學術不斷發展成熟,一些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體驗和學習心得,打破了“治病只有傷寒一派”的格局,各創新說,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如寒涼派、補土派、攻邪派、滋陰派、溫補派等。繁榮的學術必然帶來醫學論著的發展,此時出現了許多醫論專著,如劉完素的《三消論》[10],李東垣的《脾胃論》[11],朱震亨的《格致余論》[12]等。以朱氏《格致余論》為例,該書即是一部個人醫論專著。全書共1卷,載醫論41篇,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治療,從養生防病到正誤、書評,無所不及,集中反映了朱氏“相火論”及“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術思想。另如元•王履撰《醫經溯洄集》[13]亦為一部醫論著作。全書共載醫論23篇,是王氏對于溫病與傷寒的辨析和對李東垣學說的探討,對后世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明清時代,醫論著作發展到高峰。如明•張介賓《質疑錄》[14]是其晚年的一部醫論專著。該書共載醫論45篇,是專為糾正前人之謬而著:“論辨之,以正其失”,故題曰“質疑錄”。又如清•徐大椿《醫貫砭》[15],全書共2卷凡30篇,對趙獻可的《醫貫》[16]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駁,語言極為犀利。此外較為著名的醫論專著還有明•孫一奎的《醫旨緒余》[17],戴思恭的《推求題意》[18],趙獻可的《醫貫》,清•章楠的《醫學棒喝》[19],石壽棠的《醫原》[20],吳鞠通的《醫醫病書》[21],王學權的《重慶堂隨筆》[22],高鼎汾的《醫學問對》[23],吳東晹的《醫學求是》[24],程芝田的《醫法心傳》[25]等。
2.3醫論文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唐大烈編輯的醫論文集《吳醫匯講》[26]。該書打破了以往個人醫論專著的模式,將眾多醫家的醫論匯編在一起。在公元1792~1801年間每年出一卷,成為我國最早的具有醫學刊物性質的書籍,幾年間共刊載了江浙地區40多位醫家的文章上百篇。文章編排不分門類,體裁亦不拘一格,有醫學理論、專題討論、驗方交流及考據、筆記、書評等。其中主要論著有葉桂的《溫癥論治》,薛生白的《日講雜記》,顧雨田的《書方宜人共識論》等。該書對當時的醫藥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也為中醫藥期刊的創辦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注重西學,推陳出新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5篇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現已更名為《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CN:33-1349/R)是一本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月刊,自創刊以來,選題新奇而不失報道廣度,服務大眾而不失理論高度。頗受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為全國一類中醫學術性期刊,以報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為主,兼顧本省及國內外有學術見解的優秀中醫學論文,以提高為主兼顧指導自學。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是由浙江中醫藥大學主管主辦、《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醫藥綜合類學術期刊,是我國最早創辦的中醫藥高校學報之一。本刊常設論著、基礎研究、國醫傳承、浙派中醫、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中藥研究、針灸推拿、教學管理、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碩博之窗、本科習作、學術進展等欄目,并不定期開設各種專刊、專欄,突出中醫特色,既強調中醫傳統研究方法,又強調現代實驗研究與臨床運用總結,集中報道中醫藥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本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包括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美國《化學文摘》、波蘭《哥白尼索引》、俄羅斯《文摘雜志》、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等13家國內外權威檢索系統收錄,曾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浙江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等榮譽、第六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6篇
1 醫學論文的特點
醫學學術論文是論證性文章,要求有鮮明的論點、充分的論據、正確的論證方法,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其三大要素。科學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可讀性是醫學論文的特點。
1.1 科學性
醫學論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表現在真實性、全面性和邏輯性3個方面。要求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推理和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要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沒有科學性的“論文”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可能把>,!
1.2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靈魂在于它的創新性。所謂“創新”是指前人沒有做過或沒有發表過的科研成果,是指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觀察更深,診斷方法有創新,治療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見解等。
1.3 學術性
學術性主要表現在專業性上,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應區別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識。同時,醫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指導作用越強,越受讀者的歡迎。
1.4 規范性
規范性是醫學論文在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點,是要求論文的書寫形式符合約定俗成的相對固定的程式。這種規范化的程式,是無數科學家寫作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5 可讀性
要求文字表達準確、簡練、通順,使讀者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多的知識和信息。此外,可讀性還包含這樣兩層意思:一是讓讀者看得懂,即對該專業內學者來說它是易讀的,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澀;二是讓讀者樂意看,有一定的生動性,切忌干癟乏味。
2 醫學論文寫作格式與特點
根據文章的學術內容,結合論文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理論研究、學術爭鳴、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臨床報道、經驗總結、醫案醫話、病例討論、專家評述、文獻綜述等,也是目前中醫學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欄目名稱標示的體裁形式。
雖然體裁及表現形式不一,其內容大體包括題目、摘要與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參考文獻。
2.1 題目
醫學論文的題目又稱標題、文題,是對論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論文的總綱。論文中通常出現的缺陷:①寫一個很大的題目,其具體內容卻沒有那么多信息,從而造成文、題不符,或華而不實。②冗長繁瑣,題目中對特定內容描述過多,造成題目過長。③題目不易認讀,題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或字符代號,造成閱讀困難。
2.2 摘要與關鍵詞
研究類文章應有摘要,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還應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
一般臨床研究類文章的摘要采用報道性摘要,通常以結構式形式表達,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目的:應闡明研究的設想,說明要達到的目的,避免與題目重復;方法:將分組方法、每組的干預措施以及檢測的內容和方法簡單介紹清楚;結果:將研究結果客觀地列出,不加評論和分析,不列圖、表;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作出結論,不加評論和推測。篇幅以200~300字為宜。綜述和非研究類文章的摘要應該寫指示性摘要,將該文的主要核心內容介紹出來即可,目的是讓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檢索的需要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單詞或術語,主要作用是鮮明而直觀地表達該論文的主題內容,并有助于查閱、檢索。關鍵詞一般要求3~8個,應特別注意第一個關鍵詞的選用,該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關鍵詞使用不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作者為了使關鍵詞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論文某一確切的含義而將其寫全、寫完整,進而寫成一個詞組或短語。
2.3 前言
前言又稱引言、導言、緒言和導語,是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過250個漢字。其作用在于使讀者對論文先有一個總體了解。
在前言中常見的缺陷是:①過于簡單,未對該項目目前研究的現狀、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過此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進行介紹。這樣的前言一般不會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也顯得文章淺顯,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長繁雜,在前言中過多地回顧歷史,而且,每段回顧均要加引好幾篇文獻,把前言寫成了小綜述。③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把自己研究的結果意義任意夸大,常用“首次報道”、“首創”、“第一”等詞。
2.4 材料與方法
這部分是別人能夠重復實驗的重要依據,其敘述應以他人可以重復實驗為度。
觀察對象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一般情況、分組方法及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等。臨床試驗研究還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
、種系、等級、動物許可證號、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等。藥品及化學試劑使用通用名稱,并注明劑量和單位。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應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以供他人重復。采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詳細描述。注意要將各組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分別介紹,不能只介紹觀察組的方法,其他組不介紹或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同時說明療程和觀察時間。對每一種新方法的可能價值、危險、不適及效果,須與現有的最佳診療方法做比較。
觀察項目及指標要分別列出,特殊的檢測指標及方法要詳細說明。描述統計學方法,并說明統計分析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及版本。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7篇
目前,我校開設的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課時共18學時,若在這18個學時之內讓學生掌握醫學論文的寫作要領、科研設計的總體把握及構思確實有很大難度,況且畢業論文寫作又稍有別于一般醫學論文的寫作,讓學生了解他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及各自的寫作重點,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醫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首要的受益者,醫學院校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擁有數篇優秀的醫學論文是今后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醫學論文寫作課程的開設,則為在校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這樣讓學生首先在校期間就對論文寫作產生一個感性認識,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論文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為他們高素質的塑造與錘煉,以及畢業就業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碼。學校是間接的受益者,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社會是根本的受益者,社會是所有醫學論文的最終使用者,對醫學論文質量的要求當然是越高越好,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高質量醫學論文的基礎,而一篇高質量的醫學論文對醫學、生命科學乃至全人類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2醫學寫作教學現狀的提示
目前關于醫學寫作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較少,因為大多數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醫學寫作課程,但往往是有名無實,即雖然開設了這門課但實際上卻沒有開課,或者教師講授乏味,學生對此毫無興趣,抑或學校、任課教師、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加強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讓大家都重視起來,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是非常重要的。
3醫學寫作教學改革思路
我們計劃在原來教學方式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醫學寫作能力。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醫學院校教育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克服醫學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滯后性,關鍵在于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教學方式的改進。因地制宜,根據我院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采取合理的培養方式,從而穩步而健康地實踐醫學論文寫作教學過程。
3.1基本改革內容
3.1.1改革現有教學內容:更新教學內容,改變目前“填鴨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內容的同時,注意補充新的醫學寫作知識,不同類型的醫學論文雖然格式固定,但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過去很多常用的診斷標準、數據單位都在變化,教材內容往往跟不上這些變化。
3.1.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①采用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②理論教學與實踐同時進行,實踐包括論文寫作及對論文的評判、修改,從而盡快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嘗試不同題材的論文寫作,并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集體評判、修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1.3編寫及整理醫學論文寫作常見問題及不同類型論文寫作模式教案:目前關于醫學論文寫作的參考書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齊,為此,我們應當從中選取有關內容并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編寫適合我校學生的教案和參考資料。
3.1.4注重介紹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論文實際上是科研活動成果的書面形式,科研活動的條理性、邏輯性、縝密性都可在論文中得到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科研和論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醫學寫作時應特別提出科研設計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帶領學生到編輯部見習,了解稿件在編輯部的審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見問題,進一步明確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的機會,接觸大量的稿件后,會逐漸對稿件寫作格式、論文選題、常見問題等有一個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論文寫作。
3.2醫學寫作教學課程設置合理化、科學化建議
3.2.1開設醫學論文寫作選修課在低年級醫學生中開設選修課,培養其醫學寫作意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該課程,并適當限定班次人數,選擇有編輯或論文寫作經驗者作為老師,講授寫作相關知識,培養其學習興趣,并且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
3.2.2開設醫學論文寫作必修課在高年級學生必修課程中設立論文寫作課程,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所有醫學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論文書寫能力,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前面開設選修課的基礎,學生學習起來應相對輕松,但在教材的選擇、教師的培養上都處在摸索試探階段,應總結經驗,穩步發展。
3.2.3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
3.2.4穿插醫學論文寫作于其他各學科醫學院校的學科分支較細,且多數教師都有發表過醫學論文的經歷,聘請有經驗老師開設培訓班對教師進行培訓,然后由這些教師在傳授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本專業理論與臨床實踐通解醫學論文寫作技巧,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論文寫作指導上的主導作用,從而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學生無法對醫學論文寫作形成完整而系統性的認識,若把握不當,則流于形式。這樣,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把醫學寫作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一、二年級開設選修課,重點講授醫學寫作史、科研設計等相關內容,參閱優秀醫學雜志,到編輯部見習,對寫作有一個大概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在三、四年級開設必修課,講授論文的選題、不同題材論文寫作格式、寫作重點等內容,并指導學生嘗試寫作論文,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修改、點評。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題材醫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寫作技巧及寫作重點。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從這個方面講,學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論文關系著學生工作后職稱晉升、科研成果的發表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對該門課程應該有主觀興趣,但客觀現實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寫作教學本身的性質決定著其講授的乏味性,所以這門課程長期不被重視。在其參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論文寫作基本功較差,不能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又會影響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所以,我們期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對科研設計和醫學寫作的重視,在學校就打好基礎,改變目前大多數醫學畢業生甚至畢業數年的臨床醫師不會寫論文的現狀,使其在畢業后,有更好的能力實現個人發展及為社會做更大的奉獻。
【參考文獻】
1許霞,馬翔.淺析醫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659660
2鄭建宙,周歧江,李壯等.醫學畢業論文教學的初步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23(5):831832
3郭勝偉.中醫院校醫學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2):125127
4戴又堅,吳仁友.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與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04,18(6):3437
5鄭芙林,劉家全.醫學論文寫作規則[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1):13881389
6呂應春.醫學論文寫作技巧(二)撰寫步驟[J].臨床身心病雜志,2005,11(2):169171
【關鍵詞】醫學論文寫作教學改革探討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8篇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要求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已經成為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階段如何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很多醫學院校已經把畢業論文作為醫學本科生畢業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而醫學論文寫作尤其是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生科研能力的一項主要表現形式,論文寫作的好與壞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在學校、醫院所學基本功是否扎實及科研能力的強弱。
1醫學寫作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開設的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課時共18學時,若在這18個學時之內讓學生掌握醫學論文的寫作要領、科研設計的總體把握及構思確實有很大難度,況且畢業論文寫作又稍有別于一般醫學論文的寫作,讓學生了解他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及各自的寫作重點,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醫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首要的受益者,醫學院校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擁有數篇優秀的醫學論文是今后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醫學論文寫作課程的開設,則為在校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這樣讓學生首先在校期間就對論文寫作產生一個感性認識,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論文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為他們高素質的塑造與錘煉,以及畢業就業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碼。學校是間接的受益者,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社會是根本的受益者,社會是所有醫學論文的最終使用者,對醫學論文質量的要求當然是越高越好,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高質量醫學論文的基礎,而一篇高質量的醫學論文對醫學、生命科學乃至全人類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2醫學寫作教學現狀的提示
目前關于醫學寫作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較少,因為大多數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醫學寫作課程,但往往是有名無實,即雖然開設了這門課但實際上卻沒有開課,或者教師講授乏味,學生對此毫無興趣,抑或學校、任課教師、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加強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讓大家都重視起來,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是非常重要的。
3醫學寫作教學改革思路
我們計劃在原來教學方式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醫學寫作能力。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醫學院校教育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克服醫學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滯后性,關鍵在于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教學方式的改進。因地制宜,根據我院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采取合理的培養方式,從而穩步而健康地實踐醫學論文寫作教學過程。
3.1基本改革內容
3.1.1改革現有教學內容:更新教學內容,改變目前“填鴨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內容的同時,注意補充新的醫學寫作知識,不同類型的醫學論文雖然格式固定,但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過去很多常用的診斷標準、數據單位都在變化,教材內容往往跟不上這些變化。
3.1.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①采用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②理論教學與實踐同時進行,實踐包括論文寫作及對論文的評判、修改,從而盡快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嘗試不同題材的論文寫作,并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集體評判、修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1.3編寫及整理醫學論文寫作常見問題及不同類型論文寫作模式教案:目前關于醫學論文寫作的參考書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齊,為此,我們應當從中選取有關內容并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編寫適合我校學生的教案和參考資料。
3.1.4注重介紹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論文實際上是科研活動成果的書面形式,科研活動的條理性、邏輯性、縝密性都可在論文中得到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科研和論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醫學寫作時應特別提出科研設計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帶領學生到編輯部見習,了解稿件在編輯部的審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見問題,進一步明確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的機會,接觸大量的稿件后,會逐漸對稿件寫作格式、論文選題、常見問題等有一個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論文寫作。
3.2醫學寫作教學課程設置合理化、科學化建議
3.2.1開設醫學論文寫作選修課在低年級醫學生中開設選修課,培養其醫學寫作意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該課程,并適當限定班次人數,選擇有編輯或論文寫作經驗者作為老師,講授寫作相關知識,培養其學習興趣,并且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
3.2.2開設醫學論文寫作必修課在高年級學生必修課程中設立論文寫作課程,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所有醫學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論文書寫能力,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前面開設選修課的基礎,學生學習起來應相對輕松,但在教材的選擇、教師的培養上都處在摸索試探階段,應總結經驗,穩步發展。
3.2.3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
3.2.4穿插醫學論文寫作于其他各學科醫學院校的學科分支較細,且多數教師都有發表過醫學論文的經歷,聘請有經驗老師開設培訓班對教師進行培訓,然后由這些教師在傳授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本專業理論與臨床實踐通解醫學論文寫作技巧,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論文寫作指導上的主導作用,從而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學生無法對醫學論文寫作形成完整而系統性的認識,若把握不當,則流于形式。這樣,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把醫學寫作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一、二年級開設選修課,重點講授醫學寫作史、科研設計等相關內容,參閱優秀醫學雜志,到編輯部見習,對寫作有一個大概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在三、四年級開設必修課,講授論文的選題、不同題材論文寫作格式、寫作重點等內容,并指導學生嘗試寫作論文,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修改、點評。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題材醫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寫作技巧及寫作重點。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從這個方面講,學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論文關系著學生工作后職稱晉升、科研成果的發表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對該門課程應該有主觀興趣,但客觀現實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寫作教學本身的性質決定著其講授的乏味性,所以這門課程長期不被重視。在其參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論文寫作基本功較差,不能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又會影響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所以,我們期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對科研設計和醫學寫作的重視,在學校就打好基礎,改變目前大多數醫學畢業生甚至畢業數年的臨床醫師不會寫論文的現狀,使其在畢業后,有更好的能力實現個人發展及為社會做更大的奉獻。
【參考文獻】
1許霞,馬翔.淺析醫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659660
2鄭建宙,周歧江,李壯等.醫學畢業論文教學的初步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23(5):831832
3郭勝偉.中醫院校醫學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2):125127
4戴又堅,吳仁友.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與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04,18(6):3437
5鄭芙林,劉家全.醫學論文寫作規則[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1):13881389
中醫學論文范文第9篇
目前,我校開設的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課時共18學時,若在這18個學時之內讓學生掌握醫學論文的寫作要領、科研設計的總體把握及構思確實有很大難度,況且畢業論文寫作又稍有別于一般醫學論文的寫作,讓學生了解他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及各自的寫作重點,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醫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首要的受益者,醫學院校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擁有數篇優秀的醫學論文是今后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醫學論文寫作課程的開設,則為在校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這樣讓學生首先在校期間就對論文寫作產生一個感性認識,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論文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為他們高素質的塑造與錘煉,以及畢業就業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碼。學校是間接的受益者,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社會是根本的受益者,社會是所有醫學論文的最終使用者,對醫學論文質量的要求當然是越高越好,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高質量醫學論文的基礎,而一篇高質量的醫學論文對醫學、生命科學乃至全人類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2醫學寫作教學現狀的提示
目前關于醫學寫作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較少,因為大多數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醫學寫作課程,但往往是有名無實,即雖然開設了這門課但實際上卻沒有開課,或者教師講授乏味,學生對此毫無興趣,抑或學校、任課教師、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加強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讓大家都重視起來,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是非常重要的。
3醫學寫作教學改革思路
我們計劃在原來教學方式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醫學寫作能力。醫學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醫學院校教育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克服醫學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滯后性,關鍵在于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教學方式的改進。因地制宜,根據我院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采取合理的培養方式,從而穩步而健康地實踐醫學論文寫作教學過程。
3.1基本改革內容
3.1.1改革現有教學內容:更新教學內容,改變目前“填鴨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內容的同時,注意補充新的醫學寫作知識,不同類型的醫學論文雖然格式固定,但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過去很多常用的診斷標準、數據單位都在變化,教材內容往往跟不上這些變化。
3.1.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①采用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②理論教學與實踐同時進行,實踐包括論文寫作及對論文的評判、修改,從而盡快掌握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嘗試不同題材的論文寫作,并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集體評判、修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1.3編寫及整理醫學論文寫作常見問題及不同類型論文寫作模式教案:目前關于醫學論文寫作的參考書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齊,為此,我們應當從中選取有關內容并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編寫適合我校學生的教案和參考資料。
3.1.4注重介紹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設計、科研方法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論文實際上是科研活動成果的書面形式,科研活動的條理性、邏輯性、縝密性都可在論文中得到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科研和論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醫學寫作時應特別提出科研設計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帶領學生到編輯部見習,了解稿件在編輯部的審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見問題,進一步明確醫學論文寫作要領及寫作重點。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的機會,接觸大量的稿件后,會逐漸對稿件寫作格式、論文選題、常見問題等有一個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論文寫作。
3.2醫學寫作教學課程設置合理化、科學化建議
3.2.1開設醫學論文寫作選修課在低年級醫學生中開設選修課,培養其醫學寫作意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該課程,并適當限定班次人數,選擇有編輯或論文寫作經驗者作為老師,講授寫作相關知識,培養其學習興趣,并且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
3.2.2開設醫學論文寫作必修課在高年級學生必修課程中設立論文寫作課程,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所有醫學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論文書寫能力,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前面開設選修課的基礎,學生學習起來應相對輕松,但在教材的選擇、教師的培養上都處在摸索試探階段,應總結經驗,穩步發展。
3.2.3醫學論文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醫學論文的類型與體裁;醫學科技論文的選題;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撰寫的基本要求;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醫學圖表。
3.2.4穿插醫學論文寫作于其他各學科醫學院校的學科分支較細,且多數教師都有發表過醫學論文的經歷,聘請有經驗老師開設培訓班對教師進行培訓,然后由這些教師在傳授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本專業理論與臨床實踐通解醫學論文寫作技巧,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論文寫作指導上的主導作用,從而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學生無法對醫學論文寫作形成完整而系統性的認識,若把握不當,則流于形式。這樣,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把醫學寫作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一、二年級開設選修課,重點講授醫學寫作史、科研設計等相關內容,參閱優秀醫學雜志,到編輯部見習,對寫作有一個大概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在三、四年級開設必修課,講授論文的選題、不同題材論文寫作格式、寫作重點等內容,并指導學生嘗試寫作論文,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修改、點評。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題材醫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寫作技巧及寫作重點。學校是教育的載體,培養大批能創作出優秀醫學論文的人才,既是對學校實力的肯定,又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從這個方面講,學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論文關系著學生工作后職稱晉升、科研成果的發表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對該門課程應該有主觀興趣,但客觀現實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寫作教學本身的性質決定著其講授的乏味性,所以這門課程長期不被重視。在其參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論文寫作基本功較差,不能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又會影響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所以,我們期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對科研設計和醫學寫作的重視,在學校就打好基礎,改變目前大多數醫學畢業生甚至畢業數年的臨床醫師不會寫論文的現狀,使其在畢業后,有更好的能力實現個人發展及為社會做更大的奉獻。
【參考文獻】
1許霞,馬翔.淺析醫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659660
2鄭建宙,周歧江,李壯等.醫學畢業論文教學的初步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23(5):831832
3郭勝偉.中醫院校醫學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2):125127
4戴又堅,吳仁友.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與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04,18(6):3437
5鄭芙林,劉家全.醫學論文寫作規則[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1):13881389
6呂應春.醫學論文寫作技巧(二)撰寫步驟[J].臨床身心病雜志,2005,11(2):169171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787.html中醫學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養老院應急預案12-07
演唱會志愿者自我介紹11-26
音樂老師自我介紹11-19
小學畢業冊感言10-19
一年級二班下學期班隊工作計劃01-02
幼兒園大班國慶節活動總結09-27
醫院年終工作總結個人護士(14篇)08-09
保險公司柜員半年工作總結 保險公司柜員年終總結報告(四篇)08-09
工作期間飲酒的檢討書09-20
教師個人簡歷10-26
中秋放假放假通知09-20
小學生秋游的作文04-15
假如話題作文03-24
元宵晚會燈謎01-07
幸福生活喜連連五年級作文12-23
2025上半年江西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報名時間預計:3月中旬02-14
山東農業大學南校區試驗田里種植什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