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觀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安全觀;政治安全;非傳統安全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2)04-0026-06
一、引言
一般而言,安全從客觀意義上講是指沒有危險、不受威脅的狀態,從主觀上講是因這種客觀狀態的存在而排除心理上的恐懼。安全是一個十分特殊的術語,一旦與政治產生關聯,便立即成為政府權威部門優先處理的公共事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涉及國家和民眾根本利益,是執政者不可回避的首要責任。
傳統的觀點把安全等同于以國家為對象的軍事安全,或者把安全界定為保衛國家免受外來的顛覆和攻擊,其內容是維護國家領土和完整。隨著冷戰的結束,對于安全的問題領域和范圍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那就是逐漸突破了國家中心和軍事政治領域,并向社會的其他領域推移。如哥本哈根學派在安全主體和安全領域兩個維度上擴展了安全研究的外延。縱向上,將安全的主體由國家發展到個人、次國家集團、地區及全球體系。橫向上,將安全的議題領域由軍事政治安全擴及經濟、社會和環境等非傳統安全領域[1]。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非傳統安全語境中,安全的問題視角開始聚焦到“人的安全”上,這無疑是最具道德說服力的,同時也是極具包容性和綜合性的概念。如聯合國提出“人的安全”包括經濟安全、食物安全、衛生安全、環境安全、個人安全、社會安全以及政治安全[2](p.24)。雖然“人的安全”作為一種安全觀念在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其內在的局限性,如忽視了國家層次的安全認同,客觀上只能導致“虛無主義”;還比如把所涵蓋的七類問題都提升到安全層面,容易導致“人的安全”概念的泛化,等等。但對“人的安全”的這些批判并不妨礙這一概念被聯合國大力倡導,并在現代社會日益涌現的威脅與不確定的情形下得到眾多不同政治背景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的積極回應和更多的接受度。
作為“人的安全”的核心內容,政治安全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隨著傳統安全觀念中軍事-政治安全比重的相對下降,政治安全相對于以軍事防御為中心的傳統國家安全而言,其內涵和外延獲得空前的拓展,在國家倡導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基本內容的“新安全觀”的指引下,關于政治安全的研究逐漸脫離狹隘的國家間安全體系的零和博弈思維,從而獲得更加寬廣的研究路徑。
二、政治安全的內涵界定
對政治安全這個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邊界進行準確界定是研究相關問題的邏輯起點,這直接關涉政治安全行為體的行動策略和行為邊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很難把政治安全和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等其他領域的安全問題明確區分開來。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巴瑞?布贊就曾說過:“政治領域是最大的一個領域”,“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安全事務都屬于政治的范疇”。“政治安全”這個概念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或價值判斷因素,一般社會性問題只有經過特定的“安全化”機制運作之后才會成為真正的安全問題,當這些安全問題被政府作為最優先應對的事務后,促進政治安全的行動就成為“超越一切政治規則和政治結構的一種途徑,實際上就是一種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3](pp.3237)。
一般說來,圍繞政治安全研究的基本問題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對政治安全主體的認識,即誰是政治安全的主體和它代表誰的利益:國家、政府(某個部門)、族群、市民社會、社區、個體或是一套內在的制度機制?被強調的相關問題是否包括這些行為主體或機制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二是政治安全的議題領域。對威脅來源的認識,即不安全的根源是什么?除了確定存在某種威脅之外,我們也要考察對于威脅的性質是否在多種行為主體之間存在一致性看法,這就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三是對政治安全范圍的認識,即政治安全的核心構成要素有哪些?其相互關系如何?四是對政治安全手段的認識,即如何達成政治安全目標,如何構建政治安全的體系。
近年來,學界對政治安全涉及的以上問題進行了積極探討,產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總體上還是偏重于對國家安全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對國家安全外部防范機制的研究成為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學界的熱點議題,而對于政治安全的學理研究相對不足,特別是對其核心內涵及體系構建缺乏系統性研究,研究成果顯得過于分散。筆者對近12年來(截至2012年4月)兩大數據庫進行檢索的結果顯示,以“政治安全”作為題名的學術論文不足200篇,遠遠低于以“國家安全”為主題的學術論文數(詳見表1)。因此對政治安全的內涵、體系構建及其相關問題的系統研究仍然極具理論價值。
對于政治安全的內涵界定,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一)國家說。這種觀點認為政治安全是國家運用軍事力量排除其他國家和政權的外部威脅和政治干預,確保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一種政治穩定狀態。注重從角度來界定國家政治安全,并主要圍繞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等議題展開相關研究,代表了早期大部分學者的主流觀點。如馬振超等人認為,政治安全主要是維護國家的和國家政權的獨立自主,免于遭受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4][5]。
國家安全觀論文范文第2篇
文章共分七個部分: 引言部分,提出寫作論文的起由,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以及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從國際政治學和信息科學的角度闡明國家安全與信息安全的相關概念,并找尋到安全、國家安全、信息、國家信息安全之間的內在聯系。冷戰后,信息安全日漸突出。信息安全是指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靠性和可控性,實質就是要保證信息系統及信息網絡中的信息資源不因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和非法占用。信息安全具有高度脆弱性和風險性、潛伏性和突發性、攻擊源的多樣性和防范對象的不確定性、安全主體的不對稱性等特征。信息安全的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資源生態等領域。威脅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網絡黑客、網絡犯罪和垃圾信息等。
第二章,深入分析信息安全對我國和世界安全的影響。在信息網絡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條件下,信息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基石。主要體現在:信息安全成為影響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的維護更加困難,難以控制的“網上政治總動員”危害社會穩定,顛覆性宣傳直接危及國家政權,國家形象更易遭受攻擊和歪曲;信息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前提,它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全局,信息產業自身安全令人擔憂,網絡經濟犯罪成為經濟安全的頑疾,金融業遭受的安全挑戰更加嚴重;信息安全對文化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威脅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遭到沖擊;信息安全對軍事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制信息權”對戰爭結局意義重大,信息威懾、網絡信息戰、黑客攻擊與軍事泄密嚴重威脅軍事安全。
第三章,中國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威脅。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信息安全技術水平也比較滯后,網絡安全系數很低,信息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從信息流動途徑、發達國家的技術遏制及世界信息強國信息戰略對我國的威脅和啟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在本章中尤其分析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信息戰略,以求對保障中國信息安全提供借鑒與思考。
第四章,從我國信息安全遭到挑戰的原因分析,探討包括我國在信息安全保障現狀、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國民信息安全意識、基礎信息產業嚴重依靠國外、立法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求對捍衛我國信息安全提供思考。同時還分析了全球信息化對我國信息安全的沖擊與啟示。
第五章,探討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策略措施。主要是包括樹立信息安全觀在內的綜合安全觀。立足中國國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包括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機制、信息安全政治保障機制、信息安全管理機制、信息安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國際機制;通過外交活動為確保信息安全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制定國際信息網絡規則等方面的內容。 結語部分,簡要闡述信息安全的研究價值和對中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思考。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287.html國家安全觀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立冬文案干凈治愈11-09
年會表彰優秀員工頒獎詞10-19
鐵路護路宣傳標語口號08-16
倉庫工作計劃12-05
副校長述職述廉述德報告10-28
下學期教育教學工作總結(6篇)08-26
醫院后勤工作個人年終工作總結(24篇)08-15
出口酒水銷售合同07-24
工作萬能檢討書12-09
實習保證書11-09
展會策劃書08-15
企業年會策劃書07-16
幼兒教師愛崗敬業師德演講稿12-23
大學生社區實踐心得體會11-28
青鳥的讀后感08-10
又見晴天作文01-07
孤星計劃電影觀后感12-10
鹽都舊貌換新顏小學五年級作文10-05
那個班主任作文10-05
遼寧大學有哪些專業?10-15
2024下半年遼寧計算機四級報名時間及入口:8月30日-9月6日08-03
大學優秀生的評語優秀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