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名人故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學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董仲舒名人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董仲舒名人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董仲舒名人故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漢政治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三年不窺園”是說他少年時候專心學習、目不他視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常有客至家。客人聽說他學習刻苦,都很喜歡他,茶余飯后,每每把他叫出問來問去。時間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煩,便在后院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后院,因離前院客廳較遠,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擾他。幽靜的環境,使他學習更加專心致志。他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后院一步。他家后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從窗內就可以看到園內的百花盛開,隔著墻就可以聽到園中的鳥叫,出角門一步,就能跨人園內散心。但是這些,都沒有使他動心;不要說去花園游覽,就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父親知道后,感到這孩子很有志氣,從心眼里高興。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來家做客,當問到董仲舒的情況時,其父回答說:“搬到后院讀書去了。”
安溪道:“你后院和花園相鄰,每日花香鳥語,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嗎?”
董父說:“不,他連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覺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單獨去后院看看。董父覺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絕,就同意了。
安溪來到后院,躡手躡腳地來到書房窗下,見董仲舒正在桌前專心讀書。安溪故意在窗外來回走動,且腳步很重,而董仲舒卻無動于衷。過了一會兒,安溪又故意咳嗽了兩聲,董仲舒還是充耳不聞。就這樣,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兩個時辰,而董仲舒對窗外竟連眼皮也沒抬。
安溪心中感動,不忍心進屋,便回到前院,對董父說:“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如此專心用功,實在是少見啊!”
從此,安溪每年都要來訪一兩次,而每次來訪,都要到后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后院,都不進屋打攪,使董仲舒從沒發現過他。
一晃三年過去,安溪再次來到董家,對董父說:“今天我可要見見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塊去!”董父被友人的關心所感動,便和他徑直來到董仲舒的書房,對兒子說:“仲舒,休息會兒吧,快來見過安叔叔!”
董仲舒聞言,慌忙起來見禮。
安溪笑著問道:“賢侄,你幾年沒見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沒來了吧。”
他的父親插言說:“其實,你安叔叔每年都要來一兩次的,但從來不忍心打攪你讀書,才沒叫你啊!”
董仲舒聽了,急忙來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說:“謝謝安叔叔的關心!也請叔叔原諒小侄的無禮。”
安溪問道:“賢侄三年來果真沒去過花園嗎?”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書,不知道外有花園。”
安溪說:“賢侄果然有志,叔叔沒有其他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今天給你帶來一部書,算對你‘三年不窺園’的獎勵,不知你是否喜歡?”
董仲舒接過一個紅包,打開一看,是部《春秋》,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幾年來想讀此書而未找到,今日終于如愿以償了,多謝安叔叔!”
從此,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事便傳開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令在全國各地召集“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眾,第一個受到接見,并在武帝的當面策問中,第一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深得武帝歡心,隨之重用,讓其出為江都相。其后,他以《春秋》治國,推行“三綱”“五常”,為鞏固封建皇帝的中央統治地位創立了理論根據。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中央集權的封建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
董仲舒的人物軼事:
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自幼天資聰穎,少年時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讓孩子能歇歇,他決定在宅后修筑一個花園,讓孩子能有機會到花園散散心歇歇腦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邊派人到南方學習,看人家的花園是怎樣建的,一邊準備磚瓦木料。頭一年動工,園里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他手捧竹簡,只是搖頭,繼續看竹簡,學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詩經。
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們叫他,他動也不動低著頭,在竹簡上刻寫詩文,頭都顧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都夸董家花園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中秋節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原來董仲舒趁家人在賞月之機,又找先生研討詩文去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見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成為儒學大師。
有客老貍
有一次,董仲舒放下帷幕講課,有個客人來拜訪,董仲舒知道他并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客人又說:“要下雨了。”董仲舒便和他開玩笑說:“住在巢里的知道刮風,住在洞里的知道下雨。您不是狐貍,就是鼷鼠。”客人就變成了一只老狐貍。
董仲舒的思想成就: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董仲舒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大一統"既然是宇宙間最一般的法則,那么封建王朝當然要遵循。這就是董仲舒所要設立的政治哲學的核心。他根據大一統"的普遍法則,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統"的論點。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所謂“六藝”,就是過去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后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思想應該統一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于是,董仲舒多次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
在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之后,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39-13841.html董仲舒名人故事
相關文章:
游魯迅故里作文600字09-14
朋友作文500字08-27
豐富多彩的世界作文07-23
作者作品文學常識07-23
我今年考研,考的英語系,總分317,政治52,綜英88,翻譯寫作98,二外79,我調劑到C類的學校有希望嗎?12-06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附答案09-20
中班筷子教案08-22
一目了然同義詞是什么有什么07-20
面試客服主管自我介紹02-06
人力資源自我介紹11-16
男人寫的情書09-20
勵志晚安語錄07-17
工程師年終述職報告12-10
初中工作計劃09-24
煉焦車間工作總結07-20
瓷磚的銷售合同07-24
同學聚會班主任講話稿01-31